“一将成名万骨枯”这句俗语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意味着在战争中,成名的英雄背后往往是成千上万条鲜活生命的陨落。每当我们讨论战争时,更多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那些赫赫有名的将领的智谋、勇气和战略上,而较少去探究他们在战后的心理压力。今天,我想探讨的就是这些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们,在战后所承受的沉重心理负担。
在古代,许多名将都遵循着一个禁忌,那就是“杀降”。古人认为,杀降是不仁不义的行为,因此大部分名将都不愿轻易屠杀投降的敌兵。杀降一度被视作一种暴行,通常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即便如此,那些不得不屠杀降兵的将领,表面上看似铁石心肠,冷酷无情,但他们的内心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自责与痛苦。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白起和王翦无疑是两位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白起,楚国王室后裔,白公胜的子孙,年少时随伍子胥逃亡吴国。白公胜曾是楚平王的孙子,后来因谋反失败被楚国处死。白起的军事才华在秦国得到了极大展现,他指挥秦军攻占了70多座城池,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长平之战。白起的对手是赵国将领赵括,赵括以纸上谈兵著称。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巧妙地诱使赵军进入了包围圈,导致赵军在长达40多天的围困中粮草耗尽,最终赵括命令突围,但遭遇惨败。赵括被射杀,40万赵军投降,白起因此声名鹊起。然而,随着韩国和赵国派遣苏代进行离间,白起与范雎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秦国撤兵,错失了战机。尽管白起强烈反对,秦王仍做出了继续进攻的决策,最后导致秦军惨败。秦军失败后,白起感到失落,他痛心地说:“看看吧,不听我的话,结果就是如此败退。”然而,秦王依旧对他不满,命令他带病出征。最终,白起以生病为由拒绝了这一命令,且即便范雎三番五次为其求情,秦王仍然未改变决定,最后,秦王愤怒之下剥夺了白起的一切职务,降为士兵,逼迫他自杀。白起临终时曾说:“我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却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除了秦王的压力,他的内心更深处的痛苦与自责让他选择了自杀。
另一位名将项羽,则因屠城和大规模坑杀降卒而臭名昭著。项羽的残暴在历史上有着极其恶名,屠城成为了他屡次使用的手段。根据《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项羽在他的一次重要决策中,决定坑杀章邯所率领的20多万秦军降卒。那时,项羽面临粮草短缺、士气低迷和管理难题,他认为这些投降的降卒会成为未来潜在的威胁,因此做出了决定将他们一网打尽。在经历这一暴行后,项羽深感内疚,认为自己做了诸多伤天害理的事。他的内心充满了负罪感,觉得天命已尽,自己必将遭受天谴,最终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内心的煎熬。
李广是另一位深陷内心挣扎的将领。李广一生最大的愿望便是封侯,然而这一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并非李广的功劳不足,亦不是资历不够,而是他运气极为不佳。每当他立下赫赫战功时,总会因一些意外事件导致功劳抵消,无法得到应有的奖赏。刘邦曾下令欲封李广为侯,但却遭到了丞相周亚夫的强烈反对,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李广对此感到极为失望,在一次与望气师的对话中,他感慨自己无法封侯的真正原因,是因为自己曾在战争中杀害过800名投降的敌兵。杀降成了李广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他感到这一行为永远无法得到宽恕,最终,这种无尽的内心折磨促使他做出了自杀的决定。李广的自杀,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赎罪,杀降成为他心灵深处无法承受的重负。
这三位名将,虽然因种种原因选择了自杀,但他们的死亡都与曾经的杀降行为紧密相连。无论是白起的忏悔,项羽的负罪感,还是李广的内心煎熬,杀降对他们心理的摧残,最终成为他们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
然而,也有一些将领,在杀降之后并未感受到任何心理负担。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贺瑰,他在兵败后选择了投降,但在突如其来的大风扬沙中,朱温认为这是天命,要他屠戮。尽管贺瑰投降并被斩杀,朱温却丝毫不受内疚影响,他不仅未曾自杀,反而继续暴虐行径,最终死于亲生儿子朱友珪的手中,被冯廷谔刺穿腹部。
历代帝王,特别是明成祖,都清楚战争的残酷与杀降的恶果。明成祖曾派朱能征讨安南,并特别指令他不得杀降卒。虽然战争有时无法避免,但一旦有机会通过外交解决问题,便应尽量避免冲突,减少无辜生命的消耗。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也就是说,战争并非唯一选择,尽量避免冲突,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兵者,诡道也。”战争虽然是最后的手段,但往往总有其他途径可以解决问题,避免走到这一步,才是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