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以来,不断挥舞关税大棒闹得全球鸡犬不宁,如今却遇到“回旋镖”打脸——经济不听话、民众不买账、盟友不捧场,最关键的是,中国没被打趴下,反而越打越硬。
甚至特朗普内阁成员亲口承认美国很难受,特朗普更是感到了“害怕”。
可这场“自以为能赢”的贸易战,到底是怎么打到今天这个局面的?白宫的软化,是战略调整,还是最后的挣扎?
关税大棒当头,谁才是靶心
先来回顾一下特朗普这出“加税驱逐制造业外流”的大戏。
从2018年起,他就吹响了冲锋号,给中国商品贴上高额关税,口口声声要把工厂“带回美国”。一副“美国优先”的精英姿态,听上去很燃,结果呢?没能让工厂回家,反倒让美国消费者钱包先瘪了。
你说要让美国制造业回流,可工厂老板也不是傻子,他们算得比总统还精。美国的人工、地价、税费哪一样便宜,靠一纸关税就想让全球供应链绕一圈去给特朗普面子,多少有点自欺欺人,毕竟资本只认利润,不认国旗。
再看一组账面数据:2023年起,美国物价全面上涨,老百姓买个冰箱要多花200美元,买辆车多掏3000美元,药价、食品统统水涨船高。美联储加息加到手软,依旧拦不住通胀的火车头。这根本不是“制造业回流”,这是“民众财富蒸发”。
而在另一边,中国非但没被吓倒,反倒像打太极一样——你来硬的,我就来柔的;你发疯,我就稳住。
再加上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卧薪尝胆,愣是把自己打造成了全世界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这下可好,美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业,早就像藤蔓一样,深深扎根在中国的供应链里了。
普通老百姓过日子,更是离不开那些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所以那边刚嚷嚷着要加高额关税,这边最先坐不住的,反倒是美国自己的公司和消费者。
企业们赶在政策落地前,拼了命地从中国进货,老百姓也一股脑儿冲进超市,抢购那些贴着“MadeinChina”标签的商品。沃尔玛这些零售巨头的货架,一度都快被搬空了。充气床垫涨价了,乐高玩具涨价了,连汽车上的电动座椅也跟着涨。
沃尔玛的掌柜愁眉苦脸地承认,关税成本企业是能扛一部分,可这羊毛最终,还得从羊身上出,消费者兜里的钱,怕是保不住了。
更令人咂舌的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悄悄完成了升级换代。内需占GDP比重从2018年的54%拉到了2025年的76%,出口市场也从美国转向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你封锁芯片,我就搞国产替代;你围堵科技,我就搞自主研发。中国不仅没被打垮,反而越打越有“内循环”的味道。
手中有粮心不慌,中国亮出“压舱石”
比起特朗普一张关税牌来来回回的打,中国手中的底牌可是多得多,而且单单是稀土就堪称“王牌”。自从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实施后,全国稀土开采量98%已集中在六大国有集团,而2025年出台的《总量调控管理办法》更将进口也纳入管控。
中国这招对稀土“全链条控制"的效果可以说立竿见影——美国2024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金属骤降64%,五角大楼库存的镨钕永磁体仅够维持6个月战机生产。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中国企业独创的电动采矿技术将开采效率提升至95%,而美国同类技术仍停留在70%水平,每吨稀土开采成本高出中国3.2倍。
如今中国不仅拥有全球40%的稀土储量,更掌握着99.999%纯度提纯技术。军事专家指出,中国稀土管制已精确到“掐住美军装备升级咽喉"的程度。
大洋彼岸的“后悔药”与试探信号
2025年6月1日,华盛顿传来消息,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外披露了中美关税交锋内幕。这位曾以“关税鹰派”自居的政客罕见松口承认:“中国在上个月关税的反制让美国承受了巨大痛苦……总统(特朗普)对此感到糟心。”
特朗普感到也很正常,过去三个月他为了对付中国想出来的种种招式均被中方化解,原先设想的,各国排着队等美国“翻牌子”谈关税的盛况,压根就没出现。
而且在中国这边带头反击之后,原本那些准备对美国低头的国家也开始了观望,最后也就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跟美国达成了点关税协议。甚至想指使印度在南亚搞点小动作,配合产业转移都不能如愿。
基于如此困境,特朗普政府最近对华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又是喊话见面又是想和中方谈一谈,说白了就是想探探中方的口风。
然而中国外交部的官员也把话说得很明白:我们对美方不抱什么幻想,也别指望一次谈判就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只有斗争,才能赢得尊重。
棋到中盘风更劲,谈,还是硬扛到底?
特朗普当初打着“美国优先”的大旗,把贸易逆差看成是“吃了大亏”的象征,一门心思地想用关税壁垒把工厂都逼回美国去。这种用老掉牙的经济民族主义,来处理盘根错节的全球化现实,本身就站不住脚。
然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单纯靠出口吃饭的“世界工厂”了。我们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有巨大无比的国内市场,科技创新能力也一天比一天强。这种系统性的实力,给了中国足够的底气去反制,也去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和转型。
反观美国,在全球化的浪潮里,主动把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出去,一门心思扑在金融、科技这些高附加值的领域。这么一“去工业化”,本土制造业的完整性和战略自主性,可就打了不小的折扣。
同时,美国过去赖以称霸的三根老支柱——经济主导权、规则制定权和军事威慑力,如今也面临着新兴力量的挑战,以及自身行为的反噬。这场贸易战,非但没能显出它的强势,反而把骨子里的战略焦虑给暴露了个底儿掉。
结语
如今这局面,倒像是在印证中国策略的某种成熟:“边打边谈,斗而不破,以斗争求合作”。
往后怎么走?主动权和诚意,恐怕是解开这个结的关键。要想坐下来好好谈,那就得拿出点实实在在的行动,别老想着“画大饼”。
这正如耶鲁学者斯蒂芬·罗奇的预言:“中国还有很多王牌,而美国已快打完子弹。”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关税数字,成为国运兴衰的缩影。中国用稀土、芯片、市场三大筹码,在美国的“恐惧清单”上写下了新规则——霸权逻辑失效的时代,合作而非胁迫,才是未来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