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了江宁(今南京),并将其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对立的太平天国政权,定都天京。随后,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奉命率领两万多兵力展开北伐。北伐队伍一度攻至天津附近,但因孤军深入,最终被清军围困。到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东光县的连镇被捕,受伤后不久便被押至北京处决。李开芳也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被俘,并于6月在北京被处死。至此,太平天国北伐军几乎全军覆没,北伐宣告失败。那么,太平天国的北伐为何会走向失败?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次失败?
北伐,亦称太平天国北伐,是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亥三年,1853年)至五年期间,太平天国大军进军华北,企图攻占北京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起金田起义,继而占领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派遣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将领率领两万余兵力北伐。然而,到了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几乎全军覆灭,许多将领惨遭清军屠戮。那么,为什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的北伐会以失败告终?其中到底有哪些关键原因呢?
首先,在天京定都之后,太平天国的上层逐渐沉溺于安逸的享乐生活,缺乏了起义初期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同时,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愈演愈烈。关于北伐的决策,洪秀全、石达开、罗大纲等一度主张集中全力北伐,一举摧毁清王朝的统治,而掌握太平天国军政大权的二号人物杨秀清则坚决反对。他认为此时的太平天国应当巩固南方的政权,不宜贸然北伐。尽管洪秀全是天王,但杨秀清以“天父下凡”之权威为后盾,最终双方妥协,只派林凤祥、李开芳率领约2万精兵出征北方,北伐目的仅限于牵制清军力量,保障天京的安全,而非摧毁清朝的统治。正因如此,北伐军孤军深入,也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其次,在北伐期间,太平天国高层的一系列昏庸决策加剧了北伐的困境。北伐军出征初期,杨秀清曾下令要求北伐军林凤祥与李开芳“速速行军,直抵燕京,切勿滞留”。这个命令看似简单,然而却充满了缺乏战略考虑的冒险精神。北伐军虽然有两万兵力,但在北方缺乏稳定的根据地,后勤补给严重短缺,几乎只能依靠沿途补给支撑。而这样的无头苍蝇般的行军,显然难以实现任何长远的战略目标。北伐军初期在进攻中节节胜利,甚至一度让咸丰帝险些逃离北京。然而,远在天京的太平天国高层未能及时调动增援力量,也未能有效巩固北伐军初期的胜利成果。虽然后来派遣了7500余人的增援部队,但由于缺乏稳定的根据地,这支增援部队最终也全军覆没。最终,北伐军陷入重围,在坚持了长时间后,还是未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最后,恶劣的寒冷天气也是北伐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平天国北伐军曾一路推进,抵达河北保定,距离北京已是咫尺之遥。然而,正当北伐军即将攻破北京时,北方进入了严寒的冬季。这个冬天成为了历史上最为严酷的寒冬之一,低温让士兵们的手都无法正常活动,更不用提用冰冷的武器与敌军交战。严寒的天气不仅使北伐军的行军速度减缓,也让清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新部署了防御,成功将太平军围困住。最终,随着林凤祥、李开芳等将领的牺牲,太平天国的北伐行动以失败收场。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北伐的失败,既有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也有高层决策失误、战略部署不当等原因。而气候的恶劣以及缺乏足够的后勤保障,更使得原本有希望成功的北伐陷入了困境,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