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皇室拥有一套专门的财政体系。皇帝与太后的收入是由特定的资金划拨而来,负责管理宫廷事业的内务府下属广储司,也承当了管理皇帝和太后内帑银的职责。《清稗类钞》中记载,慈禧在同治与光绪年间,每年可支配的私用银两高达18万两。这笔款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拨付:端午节时5万两,中秋节5万两,以及年末时的8万两,后者可视为慈禧的年终奖金。
慈禧的日常生活开支主要依靠这笔皇室经费,18万两银子完全是为了她个人使用,完全按照她的喜好来支配开销。而在此过程中,她还存了一部分下来,最终成了她的私房钱。
根据晚清研究者贾英华的考证,慈禧的私房钱在某一时期最高可能达到了900万两白银和37万两黄金。这一数字远远超出了她正常的私人开销,推测其中可能有一些灰色收入的成分。
慈禧共动用了两次较大的私房钱支出。第一次是在修缮清漪园,即我们今天所称的颐和园。由于资金紧张,慈禧决定拨出300万两,为这一重要工程提供必要的经费。第二次则是在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急匆匆地西逃时,将剩余的600万两白银和37万两黄金藏匿在储秀宫,令人惊讶的是,这笔巨款幸运地没有被侵略者发现。她返回北京后,因西苑遭受严重损毁,又动用了私房钱中的200万两白银,对被毁的仪鸾殿和仪銮殿进行重修。修复后,这两座殿宇被分别重新命名为佛照楼和海晏堂,而海晏堂的装修风格更是模仿了圆明园的风采。
自此以后,关于慈禧的私房钱并无再大规模的支出记载,直到她去世时,仅用了一万两黄金为她打造金塔,其余全都留给了隆裕太后。然而,隆裕太后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之际,曾公开发布慈禧所遗留内帑银的账簿,显示出总计有15万两黄金和200万两白银。经过查阅清宫档案,辛亥革命之后,隆裕太后逐渐调拨了16万两黄金和160万两白银,这两个数字相近,因此可以推测隆裕所继承的慈禧内帑银的总量大致如此。
尽管这一数字与贾英华的考证结果有些差异,但并不清楚是慈禧或隆裕在1900年之后产生了新的支出,还是隆裕在私底下又藏了一部分,这些问题仍需通过新的历史资料进一步研究来确认。然而,仅从辛亥革命时隆裕调拨的数字来看,这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信中提到,宫中曾调拨8万两黄金,折合约300万两银子,而16万两黄金则约等于600万两白银。因此,裕隆继承的慈禧私房钱,至少在780万两左右,推算来看,慈禧内帑银的最高峰值必然不低于1300万两白银。
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清政府的库存白银仅仅数百万两,这一切都表明,慈禧在管理私房钱方面的确颇具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