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对姜维的了解,往往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小说。在书中,姜维被描绘成具备出色文采和卓越武艺的双全人才,他的智慧足以与诸葛亮一较高下,个人战斗能力则可与年迈的赵子龙相匹敌,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年轻英才以及杰出的统帅。
然而,小说终究是虚构,应当有所辨别。通过查阅《三国志》,我们可以发现,所谓姜维与诸葛亮智斗、与赵子龙勇斗的情节其实并不存在。史书中对姜维投降诸葛亮的经过记载十分简洁,归因于当时诸葛亮出征北伐,致使天水郡的各个县听闻战事纷纷投降,太守对此产生了怀疑,竟选择放弃城池逃离。姜维得知太守弃城后意图追赶,却未能如愿,回到自己位于冀县的故乡,遗憾的是,由于冀县亦得知了消息,因而不让他进入,最终姜维只能选择向诸葛亮投降。
关于姜维归顺诸葛亮之前的事迹,史书中同样没有详尽的记载,好在他当时仅为一名小小的中郎官,自然没有太多值得书写的功绩。但诸葛亮却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姜维不仅年轻有为,而且忠诚于汉室,于是便向后主推荐他,评价道:“姜伯约在军事方面极为敏锐,既有胆略又懂得兵法,这个人心系汉室,才华出众,应该派他去宫中觐见主上。”此后,姜维被提拔为中监军及征西将军。以上文字均摘自《三国志》。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停滞期。在这期间,平康夷发动的叛乱,姜维出兵镇压,并与魏国展开了几场虽然激烈但收获不大的战争。由于当时主要执政的费祎并不支持北伐,因而总是对姜维的军事行动加以制约,影响了他的表现。
费祎去世后,姜维终于成为了大将军,开始实施北伐战略。在北伐期间,尽管他取得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胜利,但对整个蜀汉与曹魏的局势未能造成太大影响。而且,他多次在与邓艾的交锋中屡屡受挫,战局并不乐观。
蜀汉灭亡后,姜维曾打算借助钟会的力量重新复国,然而最终这一计策未能如愿以偿,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心痛的是,他的妻子也在战乱中遭到魏军的屠杀。
从姜维的一生来看,确实展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在当时的名将钟会和邓艾之间不相上下。然而,他的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显然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加之他的政治手腕较弱,早期受到费祎的制约,后期又遭到黄皓的排挤,导致在内外惩治的情况下展开北伐,最终难以收获成效。因此,他虽具备能力,却与大局无关。
另一方面,姜维作为一个令人尊敬的人物,展现出他不懈努力进行北伐的决心,其目的正是希望能够复兴汉室。因此,诸葛亮始终寄予他厚望,而姜维也尽力不让诸葛亮失望。在刘禅投降后,他本可选择向曹魏投降,凭借他的才能,轻易在曹魏谋得荣华富贵并非难事,但他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复国之路,最终为了自己的忠诚而献出生命。从这一点来看,姜维确实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