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几乎被塑造为神话人物。他不仅拥有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可以在千里之外指挥作战,还能施展类似巫术的技巧,如赤壁借风、七星求寿等。然而,历史中的诸葛亮同样令人钦佩,尽管他没有如小说所描绘的那般神通广大,但他依然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唐朝时期,他被奉为“武庙十哲”之一,足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如此,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存在,认为诸葛亮并非无懈可击,批评者甚至为他编造了所谓的“人生四大错”。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批评大多并不成立。
第一、错误地让关羽守荆州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攻占荆州、夺取益州的战略方针。刘备入川时,命令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镇守荆州,庞统也随军助阵。不幸的是,庞统在落凤坡战死,刘备急忙召回诸葛亮,而荆州的防守任务便落到了关羽的肩上。批评者认为,诸葛亮明知关羽性格刚烈,自信心过强,放任他独自镇守荆州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如果当时是赵云去守荆州,或许就不会失守。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关羽在刘备阵营中的威望和能力远超赵云,尽管赵云武勇卓绝,但在诸葛亮看来,关羽的统领能力和地位无法动摇。因此,诸葛亮并非错误地委任了关羽,而是出于稳定蜀汉整体局势的考虑,无奈之举。
第二、错误地杀害魏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时就断定他心怀叛意,并决定加以除掉。魏延的“脑后有反骨”成了他不被信任的主要原因,而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的命运最终由马岱终结。然而,史实中的诸葛亮并不像小说所描绘的那样恶意对待魏延。诸葛亮在许多场合都称赞魏延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战场上的表现。魏延的激进策略虽然富有进攻性,但当时蜀汉的国力并不足以承受过大的风险。魏延的死并非诸葛亮个人决策的结果,实际上与当时蜀汉内部的权力斗争息息相关。如果魏延真有叛变之心,早在之前便已经暴露。因此,魏延的死并非诸葛亮的错误,而是由于当时复杂的权力格局所致。
第三、错误地选错姜维为接班人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被塑造为诸葛亮亲自培养的接班人,但姜维上任后未能像诸葛亮一样展现出出色的治国才干,甚至在一些权力斗争中屡屡失败,最终在与宦官黄皓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令批评者认为诸葛亮选错了接班人。事实上,历史中的诸葛亮并未将姜维视为唯一的接班人,而是更为倚重蒋琬、费祎等人。姜维虽然才能出众,但由于其地位较低,尤其是在刘禅逐渐恢复权力后,姜维面临的政治困境愈加复杂。而姜维与宦官黄皓的冲突,实际上是权力斗争的产物,黄皓作为刘禅的亲信,势力庞大,姜维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因此,姜维的失败不能单纯归咎于诸葛亮的决策,而是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所致。
第四、错误地信任马谡能成大事
马谡是诸葛亮的好友马良的弟弟,诸葛亮一直重用他。然而,马谡的才干更偏向理论和文笔,实际军事指挥能力并不突出。在公元227年的北伐中,诸葛亮让马谡负责守卫街亭,结果马谡因为自大轻敌,导致街亭失守,北伐计划因此受挫。批评者认为,这暴露了诸葛亮用人的失误,但事实上,诸葛亮任用马谡并非仅出于个人偏好,而是当时蜀汉人才短缺,马谡被视为年轻一代中的潜力股。诸葛亮的战略规划也已做出充分考虑,若马谡能够按照部署执行,失败的风险是可控的。然而,马谡自信过头、轻敌大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因此,诸葛亮的决策并非完全错误,只是马谡的过度自信使得原本可控的局面发生了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