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溥仪实现退位之际,清朝的十二位铁帽子王并非没有反对之声,反而反对情绪十分激烈。一部分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并坚定地反对这一举动。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沉默,敢怒而不敢言;也有少数人表示支持溥仪的退位。可以说,反对的声音并非微不足道。
在探讨这一问题前,有必要先理解“铁帽子王”这一称谓的意义。听郭德纲的相声时,常常可以听到于谦的祖上是铁帽王,乃是“奉旨绿帽王”。这虽然是一种调侃,带有些许伦理的笑料,但其中的内容并非空穴来风,确实有其历史根源。例如,清朝早期的八位铁帽子王,的确如相声所述,皇位是世袭不替的。
那么,这八位铁帽子王到底是谁呢?其中大家所熟知的有多尔衮、多铎、豪格和代善,这几位无论是在清宫剧或评书小说中,都常常被提到,是传奇的历史人物。而另外四位虽然在民间知名度较低,但对清朝的建立贡献巨大,他们是:济尔哈朗、硕塞、岳托和勒克德浑。
再回到我们的问题,提到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中,后四位又如何解释呢?这四位是清朝后期因其为清王朝重振增添了若干希望而被封为铁帽子王的,分别是:允祥、奕、奕劻和奕譞。前八个和后四个铁帽子王共同被称为“十二铁帽王”。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期间,他们的后代享受着难以想象的富贵和高贵的地位,生活过得十分惬意。这也导致一些家族的后代不愿意看到溥仪的退位,生怕失去以往的荣耀。当然,情感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肃亲王豪格的后人——善耆,这位末代肃亲王,名为爱新觉罗·善耆。
说实话,这个人在品德和能力上都远胜于那些纨绔子弟。在清朝风雨飘摇之际,他曾多次向慈禧太后谏言,试图为清王朝续命。尽管他的努力可圈可点,但最终未能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
善耆对清朝的灭亡感到无法接受,因此在溥仪退位的时刻,他的反对十分强烈,但他的声音却显得微不足道。为了维护自己对清王朝最后的情感,他成了十二位铁帽王后唯一未在诏书上签字的人。溥仪在善耆去世后,给予他“肃忠亲王”的谥号,称他为最后的肃亲王。
至于其他的十一位铁帽王,虽然部分人也表达了反对,但在反对之后他们意识到,民国对清朝皇族的态度相对宽容。尽管溥仪失去了地位,却依旧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其他亲王的后代们同样可以享受无忧的日子。其中,睿亲王、豫亲王、庄亲王和庆亲王的后代们在民国初期继续保留了铁帽王的爵位,也成了末代的铁帽王。
因此,将“十二铁帽王没有一个反对”这样的说法视为确凿,并不准确。尽管确实存在反对的声音,但能够坚定不移坚持反对的,只有肃亲王的后人。而其他铁帽王的后代,则因意识到自己尚能享有爵位和丰厚的生活,便认为清朝的灭亡与自己关系不大,最终选择了及时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