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后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仍然存在,而蜀国却在渐显暗弱的情形下不曾坐以待毙。蜀国一直致力于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为自身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与姜维的九伐中原,正是为了在这乱世之中搏得一片天地。
一计害三贤的前因后果
公元263年,魏军大将钟会与蜀军统帅姜维在剑阁展开了持久对峙。就在两军陷入僵局时,魏国另一位大将邓艾采取了大胆行动,悄然跨越阴平,直指成都,并在进攻过程中斩杀了绵竹的守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得知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后,姜维毫不犹豫地决定放弃剑阁阵地,带着五万残兵驰援成都。然而,在途中,他突然收到了刘禅派遣快马送来的最后一道圣旨:“解除武装,投降魏国!”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所有将士心如死灰,几乎绝望。
《三国志·姜维传》记载:“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这意味着,当消息传到将士耳中时,他们无不愤怒至极,甚至用砍石来表达内心的愤懑。此时,国君都已选择投降,那些为国征战的将士们,如何还能心甘情愿地继续战斗呢?而姜维作为五万大军的统帅,身为将军,自然也陷入了深深的苦思。经过一番思量,姜维决定暂时向魏军投降,等待时机东山再起,恢复蜀汉的荣光。此时,他写了一封信给刘禅,信中写道: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三国志》
信中的意思是,刘禅暂时忍受屈辱,姜维将在未来找机会挽回蜀国的命运。即便如此,姜维的决定也显得极为悲壮。国君已投降,作为将领的他也许再无立场继续坚持,但他的决心深深植根于他内心的忠诚与信念之中。
在投降之后,钟会对姜维非常欣赏,认为姜维这位曾经的蜀国支柱将成为自己未来仕途的得力助手。两人相互亲近,彼此关照,甚至像当年的刘备与诸葛亮那样关系深厚。姜维也开始怀抱希望,认为自己复国的机会终于来了。然而,时局并未如他所愿。邓艾在阴平之役中功高震主,而魏国的司马昭对邓艾的功绩产生了不满,心生嫉妒。姜维趁机向钟会献计,让他写信给司马昭,暗中攻击邓艾,从而激怒司马昭。司马昭果然怒火中烧,下令钟会捉拿邓艾。钟会带领部队捉拿邓艾时,心情畅快如意,感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为了进一步打击司马昭,姜维拿出了当年诸葛亮交给他的战略图纸,向钟会表示,只要善加利用这份图纸,他们便能重回洛阳,推翻司马昭的统治,迎接蜀汉的辉煌。而钟会对此深信不疑,心甘情愿地听从姜维的建议。然而,他并不知道,司马昭早已亲自带领大军向长安进发,准备迎头痛击自己。司马昭的布局远超姜维的预料,最终在战乱中,钟会被杀,姜维的计谋也随之失败,自己也因此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场“一计害三贤”的悲剧,不仅让魏国两大重臣邓艾与钟会丧命,也为姜维自己带来了致命的后果。
姜维为何坚持到最后?
回顾姜维的坚守,我们不禁产生疑问,作为魏国臣子,蜀汉的刘禅早已投降,姜维若随之投降,本无任何不妥之处,甚至可以说是顺势而为。按照常理,姜维完全可以放弃最后的坚持,做一个投降的魏臣。那么,为什么他在此情况下仍然死守到底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要追溯到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个人经历。刘备出身微贱,原本只是一个卖草鞋的小商贩,但他立志要成就一番事业。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备趁机起兵,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即使他多次遭遇挫折,丧妻弃子、落荒而逃,刘备依然不屈不挠,继续奋斗,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随着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辅佐,刘备的事业逐步迈向成功,最终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了未来,提到“人和”是刘备占据益州的关键。而刘备正是深刻理解了这一点,他身上展现出的仁德和坚持精神,成为了蜀汉存续的根本。无论是帮助刘璋,还是为关羽、黄权报仇,刘备始终秉持“仁德”之心,践行着他的誓言。
诸葛亮作为刘备最亲近的智者,深受刘备思想的影响。当刘备去世时,诸葛亮继承了这一思想,成为蜀汉的支柱。姜维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这种精神,成为蜀汉的最后一任希望。因此,姜维不仅传承了“仁德之心”,还承载了那份“意志”——即使在绝境中也要继续奋战,复兴蜀汉,哪怕前途渺茫。
然而,姜维的计谋最终失败了,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计划冒险且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去实施,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国演义》1994年版中描述了姜维的自杀场面,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追求的目标破灭,姜维大喊“我计不成,乃天命也!”他意识到,蜀国的灭亡并非他的错,而是刘禅的无道。然而,在临终时,姜维还是选择了以死殉国,表现出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理想的执着。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义”字在蜀国阵营的贯彻始终——从“桃园结义”的起点,到姜维“一计害三贤”的结局,蜀国的忠诚与坚持始终令人动容,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结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蜀国的灭亡、姜维的死去,虽然是命运的安排,但也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不仅能从中学习到军事与政治的智慧,还能思考忠诚与坚持的意义。正如历史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我们一起为这段历史点个赞,铭记那些为国家与理想付出一切的英勇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