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自唐代起,唐、宋、元、明、清的历史顺序被视为最正统的脉络,然而在这一大背景下,许多小王朝的政权也曾长时间存在,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例如,北宋与南宋的交替,或者宋朝与元朝之间的夹杂,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元朝和明朝之间,也曾有一个王朝的存在——大夏朝,尽管历史学家通常不愿承认它,但它的确存在过。
南宋灭亡近百年后,宋徽宗的九世孙曾一度恢复宋朝政权,但在十二年后,元朝政府将其推翻。此时,元朝与明朝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个不为多数人所熟知的王朝——大夏朝。
大夏朝的存在
蒙古人进入中原并建立元朝后,采取对汉族的压迫和剥削,导致农民起义不断。在公元1353年,朱元璋年仅25岁时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经过多次东征西讨,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迅速崛起。到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将其改名为应天府,并逐步积蓄力量,最终成功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军阀,自己则自封为吴王。
到了1367年,朱元璋发表了《谕中原檄》,明确提出“驱胡复中华”的口号,并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不到一年时间,元朝的统治便被推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大明朝。然而,许多人并不清楚,在元朝和明朝之间,曾有一个王朝的存在——大夏朝,其创立者是明玉珍。
明玉珍与大夏朝的崛起
明玉珍,湖北随州人,和朱元璋一样,出生在农民家庭。他天生魁梧,拥有雄心壮志,在家乡深受人们的敬重。明玉珍的姓氏一说是“明”,但也有一说为“旻”。《明氏家谱》记载:“吾氏源自姬姓百里孟明,以字为氏,故‘明’乃吾之姓也。吾祖世居平原,迁至吴兴繁衍,最终迁居四川峨眉,玉珍祖自此建立大夏。”
元朝至正十一年,徐寿辉大军压境,明玉珍为抵抗徐寿辉的进攻,在当地募集了数千乡兵。至正十三年冬,徐寿辉自称帝,并派人劝降明玉珍,威胁他说:“归降即可享荣华富贵,不降则起兵屠之。”为了保全乡民的性命,明玉珍不得不归顺徐寿辉。徐寿辉封他为“征兵大元帅”,并将其部队驻扎在绵阳。
随着局势的变化,至正十七年,倪文俊攻破峡州,命明玉珍率水军进行抢掠。杨汉的部队因四川行省右丞完者都的迫害而流亡,最终投靠了明玉珍。根据杨汉部的建议,明玉珍围攻重庆,成功战胜完者都,并将其俘虏送给徐寿辉。
随着时局的变化,明玉珍与徐寿辉的关系逐渐疏远。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击杀徐寿辉并自立为帝,明玉珍与陈友谅断绝关系,并宣称自立为陇蜀王。他还在重庆南区为徐寿辉建庙,四季祭祀,追尊他为“武皇帝”。
大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至正二十二年,明玉珍在刘桢等的支持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夏国,年号天统,定都重庆。他仿效周朝礼乐制度,设立六卿,并将刘桢任命为宗伯。
朱元璋成功建立大明朝后,唯独未解决的大夏朝仍在重庆坚守。由于朱元璋曾与明玉珍结盟,初期他曾尝试通过外交手段与大夏皇帝接触,但在遭到拒绝后,决定以武力征讨。最终,洪武四年,大夏朝被明军攻破,明玉珍被迫撤兵并迁往高丽王朝。虽然大夏朝灭亡,但大夏朝的后裔至今仍在韩国和朝鲜存在,他们每年会举行祭祖仪式,追忆祖先。
总结
尽管许多史学家不承认大夏朝为正式王朝,它的确曾存在,并在元朝与明朝之间延续了数年。大夏没有实现全国的大一统,因此常被视作无法与元、明等王朝相提并论。然而,大夏是唯一一个在元朝和明朝之间幸存的政权,并在明朝建立后持续了四年。大夏朝虽然未能成为历史上公认的大一统王朝,但它在历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