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坤乾。
——《咏关公》
“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朱诛文丑”,关羽的传奇故事耳熟能详,无需多言。作为《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关二爷胸怀浩然正气,武艺高强,不负“武圣”之美名。若要说关二爷的唯一缺憾,那便是他身上的狂傲之气。
关于真实历史中的关羽,他的形象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略有不同,但在某一个方面,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他那股自负。《三国志》多次提到关羽的“刚而自矜”和“性颇自负”,诸葛亮也对他做出了相当中肯的评价:“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正是这份傲慢自负,使得他在荆州失守,被迫败走麦城。
我们都知道关羽忠义无双,在历史上已经成为忠义的象征。然而,在《三国志·卷六十岁》中确实记载了公元219年,关羽在被围困后,曾遣使向孙权求降的事件。“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关二爷真的向孙权屈服了?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特殊的原因?
实际上,历史中的关羽,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无瑕,他同样也有着凡人的情感纠葛。公元199年,关羽竟对吕布麾下的将领秦宜禄的妻子念念不忘。而曹操在面对关羽请求的过程中,竟然将秦宜禄的妻子纳为妾室。
但是,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都清楚地记载了关羽如何在曹操手下栖身,打探刘备行踪,并最终挂印封金前去寻找刘备的故事。因此,在人们的记忆中,关羽的形象是那种宁死不屈的忠勇之士。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关羽虽然会对曹操投降,但绝对不可能向孙权屈服,这又是为何呢?
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孙权曾派使者向关羽求亲,但遭到了关羽的拒绝与辱骂。“权遣使替子索羽女,羽不许,骂辱其使,权大怒。”关羽轻视孙权的态度显而易见,从而使得他的拒绝更加坚定。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加上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推测出,关羽对于孙权的态度一向都是 contemptuous,怎么可能乞求投降呢?
综合《三国志》中关羽遣使请降的记载,可以认为他可能是在用这一策略来迷惑孙权,争取时间以等待救援。毕竟,历史上确实有关羽投降曹操的先例,而他个人的智慧和机变,绝非古板迂腐之辈。因此,他的假意请降,或是拖延时间,或是伺机突围。
面对关羽的求降,孙权最终选择了拒绝。在《三国志》中提到,孙权在接到关羽请降的消息后,立即召集群臣进行商议。其中一位谋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关羽并非真心投降,“权问范曰:‘竞当降否?’范曰:‘言降诈耳。’”这位谋士洞察了关羽只是拖延之计,再加上关羽有投降曹操的先例,于是孙权决定不予应允,立即下令进攻。
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与儿子关平在突围前往益州的途中被潘璋、马忠捕获。在临沮被害,终年58岁。尽管历史上的关云长与我们心中的形象有所出入,但在忠义与勇武的层面,他依然是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人物,毫无疑问值得我们深深敬佩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