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太公育有四个儿子,长子名为刘伯,次子是刘喜,三子则是刘邦,也叫刘季,最小的儿子是刘交。另外,刘太公还有一个女儿,先后娶了两位妻子。刘交的母亲是李氏,而其余的兄弟则是刘媪所生。
当刘邦登基为帝后,为何会与嫂子不合呢?这背后有一段曲折的经历……
当年,刘邦尚未显露头角,依然在秦始皇的统治下担任一个小官职——泗水亭亭长。刘伯在世时,十分疼爱和照顾这个小弟弟,刘邦也因此与哥哥感情融洽,常常带着三四个朋友到家中聚餐。在这样的日子里,刘嫂渐渐对这个好吃懒做的弟弟感到厌烦,刘邦的交友圈也不太正经,常常是些游手好闲的朋友,每次到家光吃、却不帮忙,久而久之,嫂子开始对他的到来心生不满。
某一日,刘邦又带着一群朋友兴冲冲地来家中蹭饭,刘嫂不堪其扰,决心采取行动来遏制他那毫不知羞的行为。于是,她用锅铲不停地刮着锅底,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暗示“食物已经没有了”。刘邦对此并没有多想,便招呼朋友一起离开。然而,当他们都走后,刘邦好奇地折返回厨房一探究竟,却发现锅里竟然还有满满一锅的米饭。这一幕让刘邦心中不悦,心中对嫂子的积怨自此埋下。
待到刘邦入主中原,只有他的哥哥刘伯被追封为武哀侯,刘伯的儿子刘信却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刘太公忍不住询问道:“为何没有册封你大哥的儿子刘信呢?”刘邦回答说:“我可从未忘记我哥哥的儿子,只是他的母亲却十分小气,未曾仗义。”刘太公听后徒增苦涩,难道刘邦出于怨恨而拒绝册封吗?由于刘邦的封爵并不轻易,最终他还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刘信封为“羹颉侯”,其中“颉”字隐含了“减少克扣”的意思,借此暗示嫂子曾刮锅底的不光彩行为。至此,刘邦显然没有遗忘往昔的不快。
因此,有人不禁要问,刘邦为何会忍受不了自己的嫂子?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可以窥见刘邦的性格轮廓:
第一,他懒惰不务正业,常游荡在外,逃避工作;
第二,性格粗鄙,犹如市井泼皮,行为不端;
第三,食色性也,醉心酒色,沉迷于声色犬马;
第四,心肠自私冷酷,危急时刻甚至敢弃儿女而逃,令人不堪。
从以上四点来看,刘邦无疑具有市井小人的特质,这样的人难以胸怀宽广,容纳他人。然而,他内心仍怀有远大的理想,绝不甘心于平庸。行至咸阳时,偶遇秦始皇出巡,他不禁感慨,“大丈夫当如此。”这份豪情与大气使得他不拘小节,得以凝聚人才,一同谋求未来。
如此复杂的性格造就了立体的刘邦,至于他是否真的是“流氓皇帝”,见仁见智。然而,在这样一位多面的人物心中,却容不下曾让他饥饿的嫂子,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最终,刘邦还是为她另行册封为阴安侯。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史小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