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据基辅民调显示——63%的乌克兰人竟然开始想念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了。
当年在广场上喊着要赶他下台的那些人,现在有89%都在拍大腿后悔,说这事儿办砸了。
从欧洲粮仓变成战争废墟,西方当年画的那些大饼哪去了?
作者-水
老百姓的心声真扎心
110亿援助说得好听,到手就剩30%,这不是耍人吗?当年欧盟拍着胸脯保证,要给乌克兰提供110亿欧元的现代化援助,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结果呢?钱是来了一些,但附带的条件比合同还厚。
更要命的是,这些钱大部分都有"专门用途"——买武器。老百姓盼星星盼月亮,等来的不是面包和黄油,而是导弹和坦克。
89%的人后悔,这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血泪。基辅国际社会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当年参与推翻亚努科维奇的示威者中,现在绝大多数都在懊悔。有个叫安德烈的工人,当年在机械厂干活,攥着被机油染黑的手套,眼里闪着光说:"等我们加入欧盟,我就能去慕尼黑当汽修工,挣欧元养家!"
现在的安德烈在哈尔科夫郊外的战壕里,穿着防弹衣,蜷缩着给记者看手机里女儿的照片。他已经很久没见过她了。这种反差,像一记耳光,打在每个曾经满怀希望的人脸上。
社交媒体上更是一片哀嚎,原本对亚努科维奇的负面情绪,从2014年的88%下降到2025年的33%。取而代之的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投靠西方?投了个寂寞。"这话虽然糙,但特真实。
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让人看着就心疼。这就不得不说说当年亚努科维奇那套做法了。
亚努科维奇那套其实挺有门道
这个体重128公斤的总统,虽然最后是穿着睡衣赤脚跑路的,但他的"骑墙术"确实给乌克兰带来了实惠。左手跟俄罗斯签天然气协议,老百姓的暖气费只占月收入的八分之一;右手跟欧盟谈农产品出口,乌克兰的小麦和玉米卖得火热。
那时候日子虽然不富裕,但稳当。顿巴斯的矿工月薪500美元,公务员、教师能拿到1000美元。码头的退休工人一个月工资能买250个面包,家里暖气足得让老婆嫌热。
更关键的是,亚努科维奇深知小国家夹在大国间的生存之道。《哈尔科夫协议》就是典型例子——用克里米亚军港的续租权,换来俄罗斯天然气30%的折扣。这交易听起来吃亏,实际上为乌克兰节省了数十亿美元。
现在回头看,那种平衡外交简直是艺术品。欧亚发展银行的数据显示,亚努科维奇执政期间,乌克兰实现了连续三年经济增长,2012年GDP增长达到4.3%,失业率降至7.8%。而2025年的失业率已经突破40%,差距像天堑。
可惜,平衡木终究还是断了。2013年,他拒绝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转向俄罗斯150亿美元的贷款。这个决定在经济上是明智的——足够支付全国公务员三年工资,但政治上却引爆了火药桶。
小国家的生存确实不容易,可当年西方那套说辞听着多诱人啊。
西方那套玩法水挺深
美国参议员麦凯恩亲自跑到基辅广场,大声地呼喊:"我们来支持乌克兰人民的民主事业!"旁边还站着助理国务卿纽兰,穿梭在示威群众中分发印着星条旗的饼干。这场面,像极了传教士给土著人分发圣经。
这些煽动性的表演背后,是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2023年解密的文件。华盛顿某智库的备忘录显示,2013年美国驻乌大使馆划拨2800万美元用于"民主推广"。这笔钱资助了67个青年社团、42家地方媒体和19个议员助理培训项目。
更绝的是,乌克兰议会关于欧盟联系国协定的表决现场,反对派议员手持的平板电脑全部印着星条旗贴纸。这种操作,比广告植入还要直接。
"民主输出"这套玩法,全世界见多了。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利比亚到叙利亚,哪个不是从"解放"开始,以废墟结束?乌克兰只是最新的案例。
西方需要一个牵制俄罗斯的棋子,乌克兰正好送上门。代价是什么?GDP从2013年的1833亿美元腰斩到2015年的910亿,通胀率飙升到43.3%,1.3万人在顿巴斯冲突中丧命。
最讽刺的是,2025年1月泄露的五角大楼文件显示:北约早在2014年就判定乌克兰不可能赢得战争。那些曾许诺"并肩作战"的盟友,现在讨论的却是如何体面止损。
历史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教训够深刻。问题是乌克兰的路该怎么走?
路在脚下,得自己走
团结起来,外交别一边倒,这才是正道。现在的乌克兰像一面打碎的镜子,每片碎片都映照着当年选择的代价。东西部互相看不顺眼,语言政策撕裂社会,年轻人要么上战场要么跑国外。这样的国家,谈何发展?
内政方面,得先治理腐败。讽刺的是,推翻亚努科维奇后,腐败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变本加厉。美国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曝光,现任总统泽连斯基家族海外资产超13亿美元。当年骂亚努科维奇贪污几十亿,现在的贪腐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外关系上,乌克兰需要重新学会"骑墙术"。不是说要回到亚努科维奇时代,而是要找到新的平衡点。中国古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小国的生存智慧就是不选边站队。
安稳日子比啥都金贵,折腾来折腾去图个啥?那些虚头巴脑的口号,那些大国博弈的棋盘,最终买单的还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一时的头脑发热,可能就得用几代人的痛苦去偿还。
从个人的悔不当初,到整个民族的觉醒,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乌克兰上的最昂贵的一课。
结语
乌克兰这事儿,把"民主输出"那层窗户纸给捅破了。大国下棋,小国当棋子,这就是现实。
当89%的亲历者都在后悔,当昔日的"卖国贼"成了怀念的对象,历史用最狠的方式告诉我们:活下去比政治正确重要多了。
你觉得像乌克兰这样的小国,夹在大国中间该咋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