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诸葛亮,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被塑造成几乎神化的英雄形象,实际上,在历史上,诸葛亮的战略眼光和深谋远虑也是无可匹敌的。可惜的是,尽管他才智过人,所效力的蜀汉却过于弱小,未能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
当刘备手下的重臣们一一去世,帮助刘备的只剩下诸葛亮一个人。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肩负起了恢复汉室的重担,他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懈努力,直至力尽病倒,最终在五丈原去世,举国哀痛。然而,在此时,有一个人却发出了一声嘲笑,他仰天大笑,说“苍天有眼”。
一、这个人就是李邈
这个幸灾乐祸的人便是李邈。虽然在蜀汉的权力体系中,李邈的地位并不高,但他对蜀汉的未来命运始终保持关注。他曾经希望刘备的蜀汉能够变得更加强大。李邈最初是刘璋的手下,刘备入川后,刘璋与刘备接触时,李邈才开始了解刘备。根据当时蜀汉的整体发展战略,拿下西川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并非所有的大臣都能理解这一点,因此也有人表示反对。
其中,黄权和张任等名将是反对者之一,而李邈也持相同看法。作为刘璋的谋臣,李邈认为刘备进入四川并非单纯地为帮助四川,而是想借此机会夺取四川的统治权,因此他希望阻止刘备的进入。然而,刘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刘璋失去了对四川的控制。李邈并没有在刘璋败北之前选择投降,而是在刘璋宣布臣服后,才跟随刘璋归顺刘备。
由此可见,李邈与刘备的关系并不融洽。尽管如此,他依然决定效力于刘备,开始为蜀汉做贡献,期望能得到重用。然而,随着刘备将一切交给诸葛亮处理,李邈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
二、与诸葛亮的矛盾
李邈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蜀汉内部势力的分裂。蜀汉的朝廷划分为两派,一派支持积极作战,一派则主张和谈。许多朝代都经历过类似的内部分裂,蜀汉也不例外。
诸葛亮显然是主战派的代表,他始终认为,蜀汉的复兴并不仅仅是安稳地占据四川,而是要实现刘备的遗愿,北伐,恢复汉室的荣耀。因此,他不断策划北伐,积极向中原地区进军,企图一统天下。
然而,李邈等人则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连年战乱已经让蜀汉国力衰弱,百姓民生困苦,国家内外困厄,急需休养生息。李邈坚持认为,与其继续打仗,不如巩固内部,保障民生。然而,与权力更大、战略主张更加坚定的诸葛亮相比,李邈的建议无法得到采纳,矛盾也逐渐加剧。
随着蜀汉的北伐不断深入,战事愈加激烈,蜀国内部的矛盾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在粮草运输问题上,成为了蜀国无法忽视的痛点。
长时间的战争使得粮草的运输变得异常困难。众所周知,直到唐代,李白还曾写下“蜀道难”,可见交通在三国时期更是艰难,运输成本极高。蜀国本就国力单薄,加上连年战事,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都征召入伍,老弱妇孺成为了运输粮草的主力。如此一来,李邈对诸葛亮的北伐计划愈加不满,认为打仗虽然能扩展疆土,但民众的生活却因此陷入困境,而这样的战争代价过于沉重,民众安宁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李邈多次提出反对,然而,诸葛亮权力日渐壮大,并未采纳李邈的建议。诸葛亮坚定地执行着先帝的遗诏,北伐战争接连发动,虽然屡次取得胜利,但每一次也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邈和诸葛亮的矛盾愈发尖锐,甚至达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最终,蜀汉由于实力的局限,北伐屡屡失败,而诸葛亮在与宿敌的对决中也未能取得明显优势,终于在五丈原病逝。诸葛亮的死标志着蜀汉的灭亡即将到来。得知这一消息后,李邈终于松了口气,发出了“苍天有眼”的感慨。
然而,对于当时充满热血的蜀国朝廷来说,诸葛亮是他们的希望。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蜀汉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于是,他们急于寻找新的统治者,但却没有理解李邈一直关心百姓福祉的立场。最终,刘禅以某种借口将李邈处死,结束了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