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三国那群英荟萃、英雄辈出的时代,常山赵子龙依然能够从众多武将中脱颖而出,成为备受崇敬的人物,几千年后的今天,他的“人气”依然不减。从武力来说,赵云长期位居三国武将前三名之内;从外貌来看,赵云身披银甲白袍,魁梧的身躯与英俊的面容让他无论在游戏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显得英武非凡。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引用刘备的话称赞赵云“一身是胆”,而民间也一直传颂赵云是“常胜将军”。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也有一些网友并不认同赵云的能力,甚至有人提出刘备曾严肃地告诫:“万不可重用赵云”,并认为赵云一生都没有获得应有的重用。这些说法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赵云为何未能如其他三国武将般在历史作品中拥有更多的出场机会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赵云,冀州人,早年便带着家乡的义兵投奔了公孙瓒,在他的麾下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对于这段经历,史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他的具体战绩,显然那时的赵云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武将,未曾展现出后来令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风采。赵云在公孙瓒手下时,与刘备结识,二人因志同道合而成为知己。
赵云当时曾被公孙瓒问及为何没有投靠袁绍,他回答道,自己更希望追随一位心怀仁义、兼济天下的明主,而非单纯选择权势较大的袁绍。尽管公孙瓒未必完全符合赵云心中理想的明主,但与刘备的交情却让他深感刘备具备自己一直向往的领导素质。后来,赵云因家中丧事返回故乡,直到七年后,他才与刘备在邺城重逢,之后便忠诚地跟随刘备,长达二十多年。
不久后,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不得不投靠刘表,刘表大度地赠送了新野给他。曹操得知刘备安身之所后,立即派遣夏侯惇、于禁等将领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虽然演义小说中诸葛亮献计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但史实上,刘备亲自策划并实施了火攻夏侯惇的计谋。此战中,赵云活捉了同乡夏侯兰,并向刘备推荐了这一将才。
然而,曹操并未因此停止进攻,重新集结了更大规模的兵力准备南下灭掉刘备、孙权和刘表的势力。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刘备决定暂时撤退。赵云的英雄事迹出现在了携民渡江之际,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之一。
因撤退速度过慢,曹军很快追到了长坂坡。战斗中,刘备的家眷被迫走散。为了保护刘备的妻儿,赵云独自一人冲入敌军,进行了“七进七出”的壮举。尽管小说中的“七进七出”情节属于夸张成分,实际功勋是归文鸯所有,但赵云亲自救回刘备妻儿却是史实。长坂坡之战,不仅展现了赵云的勇武,也成了他“常胜将军”称号的象征。
另一场战役——汉中之战,是赵云展示军事才能的又一高光时刻。当时,黄忠已斩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来汉中对抗刘备。黄忠与赵云商议共同行动,却未按时返回。赵云凭借直觉察觉黄忠可能遇到了麻烦,带领少数骑兵迎战,途中遇到曹操主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赵云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始终保持反击,救出了黄忠后,随即又勇敢地杀回敌阵,成功营救了张著。最终,曹操因怀疑赵云的营中有伏兵,下令撤退,赵云随即指挥部队出击,成功以箭矢阻挡敌军进攻。此战,蜀汉军队大获全胜,赵云被誉为“常胜将军”,更被称为“一身是胆”。
从赵云一系列战斗表现来看,他的个人武力与军事才能无疑是出类拔萃的。而关于“万不可重用赵云”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正史的证实,反倒更像是民间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的误解。实际上,赵云不仅在刘备时期得到了极高的信任,还被安排担任重要职务。比如在《三国志》中有记载,赵云被任命为“中护军”,并且成为了江州的都督,掌管一方事务,甚至在刘备去世后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因此,所谓的“赵云不被重用”完全没有历史依据,更多的是后人从小说中引发的误解。
可以说,刘备对赵云的重用与信任完全可以通过赵云在历任职务中的表现来证明,而所谓刘备临终前的叮嘱“万不可重用赵云”更是现代人根据小说剧情的过度解读,实际上并无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