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毗邻河北省,是一座以佛教名山五台山而闻名的小县城。因五台山而得名,五台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也见证了众多历史人物的诞生与成长。
五台县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近现代史上,这里涌现出许多举世瞩目的风云人物,其中包括被誉为“山西王”的阎锡山,还有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徐向前。徐向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位列十大元帅中的第八,也是十大元帅中唯一来自北方的将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徐向前的传奇一生。
徐向前于1901年11月8日出生在山西五台永安村一个秀才家庭。虽然早期的家庭环境并不富裕,徐向前却依然坚持求学。他在家乡的私塾读书,直到1917年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离开学校,去一家杂货店做学徒。尽管遭遇家庭困境,徐向前并未向命运低头。他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考入了山西国民师范速成班,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的黑暗时期,国内军阀混战、外有列强侵略。身为有志青年,徐向前在担任教师期间,常常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和反封建的思想,但也因此遭到了学校的解聘。在这种困境中,徐向前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他毅然决定放弃教育工作,投身革命,走上了从军的道路。
1924年,徐向前成功考入了享有盛誉的黄埔军校,成为了首批学员之一。在军校毕业后,徐向前留校担任排长,并参与了第一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在从军的过程中,徐向前逐渐意识到,国民党并非如他们所声称的那样,是为了穷苦百姓谋福利的政党。通过阅读列宁、瞿秋白、鲁迅等人的著作,他深刻认识到,三民主义无法拯救中国,唯一能够挽救中国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徐向前逐渐走向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1927年3月,国共两党关系破裂,面对关键的选择时刻,徐向前在樊炳星和杨得魁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成为了总指挥,带领部队成功粉碎了敌人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然而,由于第四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四方面军最终被迫离开鄂豫皖,向川陕一带转移。
1935年6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于四川懋功,中央决定北上,开辟川陕甘根据地。然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国焘因个人利益,企图独占权力,提出与中央决策相悖的南下路线。在沙窝会议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被重新编组,分为左路军和右路军。左路军由红四方面军的部分部队与红一方面军的部队组成,由朱德和张国焘领导;右路军则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中央领导组成,准备北上。
然而,张国焘违背了中央决定,带领左路军南下,并向陈昌浩发送了秘密电报,要求陈率右路军南下。当陈昌浩正在作报告时,电报被前敌总指挥部的参谋长叶剑英发现,叶剑英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刻报告给党中央。毛主席、张闻天、博古、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迅速商议,决定立即北上,绝不拖延。
1935年9月9日,毛主席亲自找到徐向前谈话。徐向前回忆道:“我的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我和张国焘、陈昌浩共事多年,心中早已不快,想早日脱离他们;但另一方面,四方面军是我亲眼见证成长的,舍不得看它分裂。我深知这支队伍凝聚了太多的心血与牺牲,分裂后无论理智还是感情上都很难接受。这也许是我的软弱之处。”最终,徐向前表示,两军既已会合,不应再分开。
当晚,毛主席带领右路军悄然出发,向甘肃南部进军。两天后,右路军抵达迭部县,而红四方面军的战士向徐向前请示是否进攻,徐向前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然而,徐向前未能执行北上的命令,依然支持了张国焘的南下决定。此举成为他一生中最为悔恼的决定之一,他晚年时曾深感“终生抱愧”。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并未因过去的分歧而责难徐向前,反而任命他为解放军总参谋长,并在1954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红四方面军的象征。
1966年,徐向前再次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1988年。在1978年,徐向前还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并领导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8年,他响应邓小平的干部年轻化政策,主动辞去职务。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因病去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