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冬末的一天,时任四川副省长的开国上将邓华找到西南局书记、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提出希望能够调离四川。李井泉听后沉默了一会儿,随后他平静地说道,他知道邓华之所以想要调离,是因为彭德怀被调来成都,担任大三线建设委员会的第三副主任。
李井泉分析认为,邓华担心彭德怀和自己都在成都会碰面,如果外界知道了这件事,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可能会对彭德怀不利。毕竟,彭德怀的情况要比他好一些,中央已经安排他出来工作了。尽管如此,李井泉觉得,邓华可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李井泉指出,如果彭德怀知道邓华主动要求调离,可能会觉得邓华对他有成见,甚至怀疑邓华不想再给他带来麻烦。李井泉认为,这样反而会让彭德怀更加难受,因此劝邓华不要做出这样的决定。
邓华听了李井泉的分析后,意识到确实有道理,便打消了调离的想法,决定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至此,他到底是否真心想见彭德怀,以及彭德怀是否也想见他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二人都十分渴望能见上一面。
大家都知道,庐山会议后,彭德怀辞去了所有职务,那些在庐山会议期间支持他的老同志,包括邓华等人,也纷纷被调离了原岗位,分配到了地方工作。邓华被安排到四川,担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
尽管从一位开国上将转任地方副省长,邓华的职位降了很多,但他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像以往一样,踏实肯干,深入基层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虽然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依旧充满干劲,日子过得也算平静。然而,彭德怀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平静。邓华想起过去,内心百感交集,虽然为彭德怀能够出来工作感到高兴,但他也担心两人见面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猜测,从而影响到彭德怀的处境,心情变得非常复杂。
实际上,彭德怀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根据作者尹家民在《红墙知情录二:开国将帅的非常岁月》一书中的记载,彭德怀在抵达成都后,虽然心情还算不错,但他很想见邓华,又担心这会给邓华带来麻烦。某天,彭德怀得知邓华住在前卫街,便打算去拜访他。下午,他决定前往邓华的住所,并带上了自己的警卫参谋。两人兴高采烈地前往邓华家,但当彭德怀站在邓华家门前时,却突然犹豫了。彭德怀本打算敲门,但停住了手,站在那里思考了很久。最终,他没有进去,而是转身准备离开。
警卫参谋看到这一幕,急忙询问为什么不进去。彭德怀长叹一声,摇了摇头,没有多说什么。显然,彭德怀的犹豫源于担心见到邓华后,外界会产生不必要的议论,这对邓华来说可能会带来不利影响。经过深思熟虑,彭德怀决定还是不去见邓华。
与此同时,邓华也知道了彭德怀住在永兴巷7号,他心里非常渴望与彭德怀见面。自庐山会议后,他与彭德怀一直没有联系,他特别想知道彭德怀这些年的生活和状况。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邓华被告知,如果未经组织批准,不能随便去彭德怀家拜访。因此,邓华希望能够与彭德怀偶遇,哪怕简单地聊几句话,也不算违反纪律。
因为邓华与彭德怀的住处距离并不远,邓华决定带着妻子外出散步,希望能在散步时与彭德怀不期而遇。可是,几天过去了,他都没有碰上彭德怀。后来他才得知,彭德怀闭门不出,基本不接待客人。邓华终于放弃了偶遇彭德怀的打算。
最终,这成了邓华与彭德怀未能实现的一段遗憾。虽然两家住得并不远,但因为各种复杂的情况,两人一直未能见面。直到彭德怀离开成都,返回北京,两人错过了最好的见面机会。
然而,邓华一生都非常尊敬彭德怀,1977年他复职后,常常在接待来访的老战友时提起彭德怀,满是敬意。而彭德怀也始终惦记着邓华。彭德怀有一个金质的烟盒,他一直想亲自送给邓华,但始终未能如愿。在他临终前,彭德怀将这个烟盒交给了家人,希望他们能转交给邓华,这份深厚的战友情谊,深深埋藏在烟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