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全球局势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变革。曾经的超级大国不复存在,原本铁板一块的国际格局变得千变万化。然而,从苏联分裂出来的这些新兴国家中,不同的命运开始浮现。有人欢欣鼓舞,期待着新生与独立,有人却在历史的洪流中感到迷茫和无助。
其中,就有一个国家,它的情况尤为特殊。摩尔多瓦,这个看似与大海近在咫尺的国家,却因地理和政治上的种种原因,深感与黑海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回想当时的情形,摩尔多瓦心中也许不禁叹息:“苏联老大哥啊,你就不能解决这最后的一块难题,再走吗?”
公元13世纪,蒙古帝国的铁骑如洪流般席卷整个欧亚大陆,东欧的达契亚人抵挡不住蒙古军的进攻,纷纷四散逃亡。14世纪,随着明朝的崛起,蒙古和鞑靼等势力逐渐退出中原,而他们的目光转向了西方,东欧迎来了一次次的浩劫。达契亚人被逼得四分五裂,摩尔多瓦的先祖也因此开始流亡,最终在黑海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当时的摩尔多瓦并不叫这个名字,而是被称为达契亚-图拉真国。随着岁月流转,这个国家经历了内部分裂,最终分化为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和特兰西瓦尼亚三个独立的国家。到了15世纪,摩尔多瓦与罗马尼亚和特兰西瓦尼亚一样,都未能幸免于奥斯曼帝国的压迫,成为其附庸,低头认命,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
1812年,摩尔多瓦被俄罗斯纳入了版图,这对于摩尔多瓦而言,意味着新的屈服。面对强大的俄罗斯帝国,摩尔多瓦只能默默接受,忍受自己的命运。随后,摩尔多瓦在苏联成立后,又一次成为苏联的一部分,成为其中的15个加盟国之一。
然而,摩尔多瓦的地理位置与其历史背景让它始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略价值。看似毗邻大海的摩尔多瓦,在地图上标示出来的却是一个“名不副实”的内陆国家。因为尽管其东南部紧挨黑海,但仔细放大地图后就会发现,摩尔多瓦实际上并不直接接壤黑海,反而被罗马尼亚和乌克兰两个国家夹在中间。
摩尔多瓦的奥兰尼斯梯市,尽管距离黑海仅仅只有不到2公里,甚至其最南端离海不到百米,但真正可以通往黑海的部分却完全由罗马尼亚和乌克兰控制。摩尔多瓦连一寸海岸线都没有,唯一的“靠海”标志不过是一个几十米长的防护堤。正因为如此,摩尔多瓦在苏联时期也被看作是一个没有海港的“内陆国”。
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摩尔多瓦于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在这个历史节点,摩尔多瓦曾考虑过与自己的“老兄弟”罗马尼亚再次联合,毕竟罗马尼亚比摩尔多瓦经济发达得多,西欧的援助让罗马尼亚的日子过得相对滋润。摩尔多瓦经济贫困,几乎陷入了水深火热的困境。于是,它决定举行公投,决定是否与罗马尼亚合并。
然而,公投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摩尔多瓦人民选择了拒绝与罗马尼亚重归一体。这个决定让摩尔多瓦的未来更为尴尬:即便不加入罗马尼亚,它依旧是一个没有海洋通道的内陆国家,经济发展也因此受到限制。
摩尔多瓦最终决定寻求与罗马尼亚的合作,通过租借多瑙河的一部分来获得进入黑海的通道。经过商议,罗马尼亚同意允许摩尔多瓦建设一个港湾,位于摩尔多瓦的边境线旁。摩尔多瓦的施工队紧锣密鼓地修建了朱朱列什蒂港,这是摩尔多瓦唯一可以进入黑海的港口。尽管这个港口并不直接接触黑海,还需要行驶百余公里才能通航,但对摩尔多瓦而言,这个港口无疑是个突破性的进展。
然而,摩尔多瓦面临的困境并不仅仅来自外部。苏联时期,由于苏联对摩尔多瓦实行了一项移民和通婚政策,导致大批俄罗斯人迁入摩尔多瓦,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人口构成。这些俄罗斯人主要聚集在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右岸,摩尔多瓦人则主要分布在左岸,两个群体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形成了深刻的民族冲突。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些俄裔摩尔多瓦人并未离开,摩尔多瓦内部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爆发了几次内战。
摩尔多瓦的公投未能成功,部分原因正是这些俄罗斯人的反对。此外,由于外部压力和内部纷争,摩尔多瓦最终陷入了政治混乱。为避免被卷入更深的冲突,摩尔多瓦宣布永久保持中立,不加入任何国际军事集团,避免得罪西方与俄罗斯两大强国。
摩尔多瓦的这一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许多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无奈。它选择避免站队,选择独立自主地维持国家的中立立场。然而,尽管外部困境重重,每个国家背后都怀抱着梦想。尽管摩尔多瓦的历史充满了起伏,但它依然有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期待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