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5年,安徽亳州,红巾军把韩林儿推上了“大宋”皇帝的宝座。
他背着“宋徽宗九世孙”的名头,扛起了“反元复宋”的大旗。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苦不堪言,韩林儿的名字就像一面旗帜,带领义军们反抗元朝的暴行。
可谁能想到,这位小明王的光辉日子没持续多久,那个跪了他12年的朱元璋,最终让他无处容身。
起义的火种
元朝末年,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
蒙古贵族对平民的剥削已经到达了极致,汉人连活路都快没了。
1351年,黄河边上,十万民夫被抓去挖河道,累得半死还吃不饱。
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栾城人韩山童站了出来,想要起义拼出一条生路。
他虽然年轻但是并不普通,他读过书,外号韩学究,脑子转得快。
他知道,光靠喊几句口号,百姓不会跟着造反,得给他们点盼头。
韩山童跟几个兄弟合计,搞了个大计划。
他们先是放出风声,说天下要大乱,弥勒佛要下凡救人,还编了两句顺口溜:“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话在民夫堆里传得非常快,大家伙儿心里都开始有点相信了。
接着,他派人偷偷在河道里埋了个独眼石像。
没几天,民夫们真挖出了这东西,立马就沸腾了,谁不想翻身,谁不想活命?
于是韩山童又抛出个大招,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要带着大家“反元复宋”。
这下,民夫们彻底坐不住了,他们抄起锄头铁锹,干掉监工,推韩山童当了领头人。
队伍头裹红巾,杀向颍州,抢粮仓,杀贪官,声势大得吓人。
可惜韩山童运气不太好,起义没多久就被元军抓去杀了。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躲进了武安山。
韩山童的部下刘福通和杜遵道带着人马接着抗元,占了豫皖边界的几块地盘。
三年后,红巾军攒了十来万人,又形成大规模的义军。
到了1355年,刘福通和杜遵道觉得不能没个领头人,找到韩林儿,奉他为皇帝,国号“大宋”,年号龙凤。
韩林儿从山里逃难的少年,一下成了小明王,这对于他来说像是做梦一样。
黄河流域的抗争
韩林儿当上皇帝那会儿,北方红巾军已经成了元朝的眼中钉。
黄河流域到处飘着红巾军的旗子,百姓一听“复宋”就跟打了鸡血似的。
韩林儿手下有刘福通这样的猛将,带着队伍四处打仗。
龙凤三年,红巾军来了个大动作,分三路出击:一路扑向关中,一路抢下山东,还有一路直奔北宋旧都汴梁。
汴梁对韩林儿来说不是一般的城,拿下它,不光是打胜仗,更是“复宋”大义的招牌。
刘福通亲自带队,猛攻汴梁,把元军打得节节后退。
山东那边,猛将毛贵也不含糊,接连拿下胶州、莱州,差点掐断元朝的命脉。
关中那路虽然没打到底,但也把元军吓得够呛。
黄河流域几乎全是红巾军的天下,元顺帝急得直嚷着要迁都,幸亏大臣拦着才没跑。
韩林儿这么一闹,元朝的精锐全被拖在北方。
南边的朱元璋、徐寿辉这些人得了机会。
朱元璋趁机占了南京,徐寿辉的队伍也往巴蜀、安徽扩张。
说白了,韩林儿在前面跟元军死磕,等于给后面的枭雄们“吸引火力”。
红巾军打得越狠,朱元璋他们攒实力的时间就越多。
可这其中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红巾军打仗靠人多,但纪律烂得不行。
攻下城后,抢粮烧房啥都干,百姓刚开始欢迎,很快就被吓跑了。
韩林儿自己也没啥管军的本事,全靠刘福通主事,也因此埋下了大隐患。
内忧外患的裂痕
红巾军看着势大,内部却乱得跟一盘散沙似的。
韩林儿刚当皇帝没多久,刘福通和杜遵道开始内斗。
杜遵道是文人,喜欢玩权谋,刘福通是武将,觉得自己打仗出力多。
两人各拉一帮人,谁也不服谁,韩林儿夹在中间,啥也管不了。
最后,刘福通一狠心,把杜遵道干掉了,自己当了丞相,把大权全抓在手里。
韩林儿空有个皇帝的名头,实际上就是个摆设。
外部环境也不太平,元顺帝派了大将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带着百万大军来剿红巾军。
龙凤元年末,刘福通在太康跟察罕交手,吃了大亏,带着韩林儿跑到了安丰。
元军追得紧,红巾军损失惨重。
好在韩林儿有“复宋”这面旗子,百姓还挺支持他,半年不到,队伍又壮大了,可队伍越大,问题也越多。
红巾军的将领在外头不听号令,抢粮烧房,啥坏事都干。
韩林儿和刘福通根本管不住,攻下的城守不了多久,元军一反攻就丢了。
龙凤五年,察罕帖木儿又杀回来,围了汴梁。
韩林儿和刘福通守了百来天,粮食吃光,只好带百来人突围,逃回安丰。
韩林儿的家眷、印章全丢给了元军,狼狈得不行。
从安丰到滁州的流离
龙凤六年,元军接着镇压,韩林儿仅剩的一支强军也被干掉了。
龙凤八年,红巾军将领田丰诈降,杀了察罕帖木儿。
可察罕的义子王保保带着元军杀红了眼,把韩林儿在河南的势力几乎扫平,韩林儿只能跟刘福通死守安丰。
屋漏偏逢连夜雨。龙凤九年,张士诚看韩林儿落魄,派大将吕珍攻安丰,想抓他回去当筹码。
韩林儿打不过,只好向朱元璋求救。
朱元璋这时候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小头目了,他在南京站稳了脚跟,手下猛将一大堆。
刘基劝他别管韩林儿,先收拾陈友谅,可朱元璋怕张士诚做大,还是带兵救了安丰。
朱元璋赶到时,刘福通已经被吕珍杀了,他打跑吕珍,把韩林儿带回,安排在滁州住下。
表面上,朱元璋还是尊韩林儿为皇帝,行君臣礼。
可实际上,韩林儿已经是个空壳子,没地盘,没兵马,只能靠朱元璋的施舍活着。
龙凤九年,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王,可这封赏对朱元璋来说,已经没啥意义了。
瓜步的终局
龙凤十二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攻打张士诚,张士诚被困在平江,眼看要被灭掉。
朱元璋觉得大局定了,派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回南京。
谁也没想到,船到瓜步时,船翻了,韩林儿掉进长江淹死了,身上还穿着龙袍。
这事蹊跷得很,廖永忠是朱元璋手下最会打水仗的将领,韩林儿在他眼皮底下淹死,怎么想都不对劲。
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的安排,想除掉这个名义上的主子,也有人说,廖永忠猜到了朱元璋的心思,自己动手。真相没人知道。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功臣,廖永忠战功赫赫,却只得了个侯爵。
朱元璋说,廖永忠当年擅自揣摩上意,犯了大错,才没封公爵,这话听着,怎么都像在甩锅。
韩林儿从黄河流域的皇帝,落到长江边不明不白的结局,十二年的帝王路,就这么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