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4月,龙江书院,这一天注定载入史册,成为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朱德得知消息后赶来,毛泽东也不顾劳累,迅速到达。两人握手相见,这一幕成为井冈山革命的关键时刻,注入了新力量。
当天,毛泽东匆忙而来。听说朱德和陈毅在书院,他来不及整理衣服上的尘土,急匆匆带着几名干部直奔会场。远远望去,书院的门前已经聚集了很多人,朱德和陈毅站在中央,周围是王尔琢等人。当毛泽东到达时,朱德急步迎接,两人一握手,手掌紧紧相贴,既是见面的兴奋,又有革命战友的深厚情谊。然而,这场会师的背后,并非表面看起来的和谐无间。
两支队伍的背景和理念差异巨大:朱德带着的是经历过湘南起义的队伍,而毛泽东则是从秋收起义一路征战而来的队伍。两队的合并可不是简单的握手就能解决的事,两人之前并未有过深刻交流,部队之间的权力之争,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紧接着的联欢大会上,沙洲的红旗在风中飘扬,毛泽东站上主席台,声音激昂:“敌人再凶也无济于事,我们有马列主义,背后有人民群众。”他的话语让会场气氛达到高潮,千余人掌声雷动。然而,这股热烈的气氛之下,仍然潜藏着深刻的矛盾:部队的领导权究竟谁来掌握?士兵和指挥官之间能否实现真正的平等?这些问题,成为未来朱毛合作的巨大不确定因素。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武装面临了特殊局面,许多士兵来自农民阶层,他们对党的无产阶级领导思想理解有限,且更容易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部分指挥官认为军队仅仅是战斗的工具,政治工作不重要,另一些基层干部则强调“打下城市享受”,忽视了根据地建设。这些思潮的蔓延,导致红军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尤其是在红四军内部,这些问题更加集中。毛泽东坚决主张,军队必须由党领导,否则会陷入混乱,但他的观点遭到部分人的批评,甚至被指责为“家长式独裁”。
1929年,红四军转战赣南和闽西一带。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愈演愈烈。一些军官认为“打胜仗才是硬道理”,主张“军事第一”。另一部分人则倾向于极端民主化,认为党内领导人仅为名义上的决策者,重大事务应该由士兵们共同讨论决定,这种“绝对平均主义”实质上削弱了党的领导作用。
最为棘手的是,基层部队对党的不信任。有的指挥员在党支部决策后,直接无视执行,甚至对党内会议提出质疑。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毛泽东和朱德的解决办法截然不同。朱德倾向于通过军事纪律来约束,强调指挥体系的稳定,而毛泽东则认为,必须从思想上统一军队,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一问题在1929年6月的红四军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高峰。毛泽东提出了“集权制”理念,主张通过强化党的领导来解决混乱。然而,部分干部强烈反对,甚至指责毛泽东试图剥夺军官的权力。最终,毛泽东没有得到支持,反而被免去前委书记职务。
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转向地方工作。在他离开后,军队内部的分歧加剧。极端民主化和流寇主义等问题愈发严重,有人甚至提出“司令部对外”的口号,试图削弱党的作用。面对这一局面,朱德和陈毅深感忧虑,陈毅特地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最终,中央支持毛泽东的观点,并提出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之后出台了“九月来信”。
1929年底,古田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党和军队建设的“定海神针”。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达三万字的报告,逐一分析了部队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从流寇主义到打骂士兵的陋习,从军事轻视政治到绝对平均主义。他用生动的例子批评这些现象,并特别强调红军必须是一支人民军队,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可动摇的核心原则。
古田会议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事件,这件事展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有一名叫肖文成的士兵,因受不了上级打骂,留下一封信后离开了部队。信中写道:“我不是反革命,但受不了这种压迫。”毛泽东得知后,没有指责这名士兵,反而在会议决议中提出要废除肉刑,平等对待士兵。这一条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大改善了军队内部的关系。
会议通过的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基本原则,使红军不再仅仅是一支农民武装,而是朝着无产阶级领导的现代人民军队迈进。回顾古田会议,不仅仅是解决了朱毛之争,更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没有这次会议,就没有后来长征中的钢铁红军,也没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今天,古田会议会址旁的青山绿水依旧静静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龙江书院内朱德与毛泽东的握手,也仿佛依旧回荡在春风里,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