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历史长河中,拿破仑和希特勒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实现欧洲统一的两位领袖。巧合的是,这两位雄才大略的男人在征服西欧之后,都将目光投向了东边的俄罗斯。而且,无论是拿破仑的帝国还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国,都未能避免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且他们的野心都最终在莫斯科的严寒中被击碎。许多人因此认为,这似乎是历史的必然:一旦西欧崛起为强国,东征俄罗斯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真的是这样吗?
俄罗斯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祖先是活跃于欧洲四大族系之一的斯拉夫人。斯拉夫人原本生活在今日的东欧和南欧巴尔干半岛一带,历史上他们与罗马帝国有过一定接触。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远离欧洲的核心区域,斯拉夫人一直未能融入欧洲大陆的主要文明圈。罗马帝国衰落后,欧洲的中心逐渐被日耳曼人所占据,令许多人感到遗憾的是,日耳曼人虽然曾与斯拉夫人同属蛮族,却在自己强大之后,也开始轻视这些曾经的“远亲”,甚至把他们视为野蛮人。
在日耳曼人的封国遍布欧洲时,斯拉夫人依然停留在部落联盟的阶段。直到公元九世纪,维京人开始向东欧地区扩展,他们给斯拉夫人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882年,来自维京血统的奥列格大公征服了基辅周边的部落,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尽管这个国家由外来维京征服者建立,但本土的斯拉夫人和外来的统治者之间一直矛盾重重,内斗不断。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窝阔台发起了蒙古的第二次西征——长子西征。基辅罗斯公国最终被蒙古的术赤长子拔都所灭,纳入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虽然蒙古人摧毁了基辅罗斯,但他们仍允许基辅罗斯的各个小公国存续,其中一个名为莫斯科公国的小国因与金帐汗国关系密切,获得了征伐周边国家的权力。凭借这一权力,莫斯科公国逐渐扩张,最终在1480年,在伊凡三世的领导下成功摆脱金帐汗国的统治,宣布独立。
此时,西欧人眼中的莫斯科公国依然是一个由维京人、蒙古人和斯拉夫人混合而成的蛮族国家。尽管西欧人看不起莫斯科公国,但当时他们迫切需要与莫斯科建立某种关系。1453年,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后,穆斯林的势力开始沿巴尔干半岛扩展,威胁到欧洲的心脏地区。为了抗衡奥斯曼帝国,罗马教皇决定与莫斯科结盟,共同牵制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分担压力。
为了与莫斯科建立联盟,教皇决定选择一位适龄女子嫁给伊凡三世。然而,当时西欧人对斯拉夫人充满敌意,没有人愿意远嫁到那个被视为“蛮荒”之地。在教皇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东罗马帝国的亡国公主索菲娅挺身而出,愿意嫁到莫斯科。索菲娅公主不仅为莫斯科带去了东正教的信仰,还促成了俄罗斯与东罗马帝国文化的融合。
索菲娅的到来让俄罗斯开始吸收东罗马帝国遗民的文化、技术和管理体系,甚至为未来俄罗斯的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从此,俄罗斯将自己视为“第三罗马”,继承了东罗马的辉煌,并设立了复兴君士坦丁堡的目标。随着东正教的传播,俄罗斯逐渐与西欧的天主教文明发生了隔阂,双方的纷争从此不断。
不少人认为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东征是为了实现欧洲的“大一统”,但这种说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实际上,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远非一个统一的文明体。西欧的文化、宗教背景与俄罗斯的东正教传统截然不同,因此西欧人从未认为俄罗斯是同一文化圈中的一部分。即便是今天追求统一的欧盟,也并未考虑将俄罗斯纳入其中。
那么,拿破仑和希特勒为什么都选择进攻俄罗斯呢?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统一欧洲”的概念来解释这些战争。实际上,拿破仑和希特勒的侵俄行动,更多是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
首先来看拿破仑。在统一西欧之前,拿破仑与俄罗斯并没有直接的矛盾。然而,俄罗斯却在1805年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反法同盟,主要是因为拿破仑代表的法国革命思想与俄国的封建制度格格不入。虽然拿破仑力图避免与俄罗斯冲突,但欧洲的局势迫使他不得不关注俄罗斯的威胁。拿破仑与俄国的关系逐渐紧张,最终因波兰问题爆发了矛盾。
拿破仑试图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达成协议,重建波兰,以此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区。但亚历山大一世拒绝了这一提议,这让拿破仑无法退让。最后,拿破仑只得决定采取进攻俄罗斯的策略,最终在莫斯科遭遇灾难性的失败。
希特勒的侵俄行动则源自另一种考虑。德国在一战后陷入深刻的经济危机,希特勒通过军事扩张来刺激经济,实行军国主义经济政策。随着德国在欧洲大陆上连战连胜,希特勒开始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是先进攻英国,还是进攻苏联?
虽然英国当时处于衰弱之中,但它控制的殖民地体系仍然令希特勒心生贪欲。然而,由于英国有英吉利海峡的天然屏障,德国无法直接击败它。于是,希特勒把目光投向了资源丰富的苏联。苏联不仅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而且在当时的战争中,德国急需石油等资源来维持战斗力。
由此可见,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进攻俄罗斯的原因并非出于对欧洲统一的幻想,而是基于他们各自战略利益的需要。战争背后的动力,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而非单纯的“统一欧洲”愿景。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拿破仑与希特勒的东征俄罗斯并非单纯的统一战争,而是出于各自不同的战略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