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鲁肃去世后,谁将接手这重要的任务呢?
吕蒙。
这位负责策划袭取荆州的战略家终于开始登场了。
吕蒙与鲁肃是好朋友,然而他对鲁肃所坚持的联刘抗曹战略并不认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那么他的计划到底是什么呢?
吕蒙的目标是:全盘吞下荆州。
他打算让孙皎驻守江陵,潘璋驻守白帝,自己北取襄阳,蒋钦则担任机动部队,迅速应对敌人的行动。
具体的部署是:征虏将军防守南郡,潘璋驻守白帝,蒋钦带领数万游兵,循江而上,随时应敌,而吕蒙则将襄阳作为战略支点,牢牢把控整个局势。
如此布局,曹操又怎能威胁到孙吴?刘备又能依赖什么?
吕蒙始终把刘备视作一个潜在的敌人,认为孙刘两国迟早会发生冲突。
“如今羽还未东征,是因为至尊圣明,蒙等尚在。但若不趁现在强势出击,待到敌人强大,想再出力,岂能如愿?”
既然迟早要打,不如先下手为强!
在鲁肃的影响下,孙权虽然仍有些许北伐的愿景,但在与吕蒙商议后,决定再度开辟徐州战场的计划(“权深纳其策,又与吕蒙重新讨论徐州问题”)。
回溯到春秋时期,吴国就是借着邗沟和泗水打入中原争霸的。孙策临终前也曾多次派兵攻打广陵的太守陈登。详见这篇文章:《孙策定江东后,敢于对抗他的三人是谁?他为何又要北上攻打广陵?》
然而吕蒙对这个北伐计划持反对态度:
“如今曹操远在河北,新近破袁,收复了幽冀等地,根本无暇东顾。徐州兵力薄弱,恐怕一旦动用军队争夺,势必遭遇曹操强力反击。即使用七八万兵力防守,也未必能守住。”
吕蒙认为曹操会从豫、兖、青等地调兵来争夺徐州,七八万兵力根本无法抗衡。
但这番话其实暴露了一个明显的问题:
既然徐州防守不稳,为什么又能自信守住襄阳呢?
吕蒙的真实意图其实早已显露——他更倾向于直接攻打刘备,完全掌控长江以南的局势。
合肥之战,张辽率军痛击孙权,与成功袭取荆南三郡形成鲜明对比,也许吕蒙觉得刘备比曹操更容易应对?
吕蒙的自信来源于他在荆州积累的经验。
有一次,他和鲁肃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吕蒙问鲁肃:“您肩负重任,直接与关羽接壤,打算如何制定策略,以应对突发情况?”
鲁肃急忙答道:“临时根据情况处理。”
吕蒙摇头道:“现在孙刘虽是联盟,但关羽实在太过勇猛,不能不有应对策略。”
于是吕蒙向鲁肃提出了五种备选方案!虽然史书没有具体列出这些方案,但其中肯定包括了“暗中策反”这一条。
关羽失去荆州,除了内部叛变外,吕蒙长期以来对荆州的策略性策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否则,为什么第一次袭取荆南三郡如此顺利?
鲁肃驻军陆口,湘水之盟后,他在孙刘交界处筑起巴丘城(即今湖南省岳阳市),并将大本营迁至此地。
巴丘地势得天独厚,西望洞庭,北控长江,是监控关羽荆州军团的最佳战略位置。
但吕蒙上任后,令人意外的是,他将江东荆州战区的指挥部移到了陆口。
这次袭击荆南三郡之后,吕蒙成为了关羽最为警惕的对象,因此他将指挥部迁至陆口,既避免刺激关羽,又是在展示一种“示弱”的姿态。
吕蒙刚到陆口时,一方面加紧了对关羽的友好接触,另一方面也在展现自己的宽容。
然而,吕蒙的示弱策略并没有消除关羽的警觉。在北伐襄樊时,关羽依然留守足够的兵力防守江东。
其实不能单纯归咎于关羽的疏忽,毕竟他在江陵修筑了坚固的城池,且留下了充足的警备力量。
关羽确实做得相当好!
吕蒙很清楚,单凭江东的兵力无法强攻江陵,因此他自认无法直接与关羽抗衡,甚至承认了这一点:
1. 关羽本就勇猛,不容易对付(承认无法直接打败关羽)
2. 他已经占据荆州,恩德深厚(关羽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很高)
3. 现在关羽刚刚开始有了军事上的成功,胆气逐渐增强,难以攻破(此时的关羽士气正旺)
那么该怎么办呢?
与后来的司马宣王类似,吕蒙选择了“装病”这一招。他主动向孙权提出调回建业,而关羽听闻此消息后,必然会调兵回襄阳。这时,吕蒙的军队便可以趁机进攻,直取南郡,擒获关羽(关羽正在北伐,因此会留守较少的兵力,吕蒙可以趁虚而入)。
吕蒙为了夺取荆州,真是煞费苦心!
孙权随后公开发布命令,召吕蒙回建业。
但在回程的途中,吕蒙心中仍然有一大忧虑:谁能替代他守住陆口?
如果派程普、黄盖、甘宁等老将,关羽肯定会有所防备;若选用年轻的将领,又怕他们缺乏足够的政治眼光,激怒关羽,导致计划失败。
这时,途经芜湖时,吕蒙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继任者——江东军事的顶尖人才。
陆逊,吕蒙帐下的右部督,前来拜见。
陆逊看出了关羽的弱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计策:“关羽自信心极强,刚刚取得了一些胜利,十分自负,他根本没有将我们放在眼里。若我们出其不意,便可擒获他。”
吕蒙既惊又喜,英雄所见略同!
为了保密,吕蒙轻描淡写地答道:“关羽果然勇猛,难以对付,尤其他已经占据荆州,百姓拥护,气势正旺。想要与他为敌,确实不容易。”
回到建业后,孙权问起谁能接替他在陆口守卫,吕蒙极力推荐了陆逊,并说:“陆逊深思熟虑,能力出众,看他的风度,终将大有作为。而且他名气不大,关羽根本不会把他放在心上,正是最合适的人选。”
陆逊,终于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