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泱泱华夏,五千年风雨,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烙印。夏、商、周、秦、汉等朝代,在我们文化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每一个历史阶段,仿佛都在提醒着我们这片古老土地的辉煌与传承。
然而,在国际史学界的视野中,长期以来并未完全接受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的说法。尤其是“夏朝”的存在,其远古的时间跨度,让许多历史学者对其真实性产生疑虑。毕竟,夏朝的记载仅存在于一些古籍中,能够确凿证明其存在的考古证据极为稀少,几乎寥若晨星。
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历史的理解,也常常受到偏见的影响。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文明能有如此长久而清晰的历史。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直到商朝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重要文物被发掘出来,证明了商朝的确存在,西方学界才渐渐开始认可中国历史的悠久性,甚至如果没有这些青铜器的出土,他们可能连商朝的存在都难以相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的考古发现,关于中国历史的认知逐渐发生了改变。我国的一个文化遗址的发现,彻底改写了这些质疑的声音,历史的长度也因此不再受人怀疑,甚至一些研究者认为,我们的历史可能远超五千年。
1936年,浙江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家乡良渚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并且在随后出版的书籍《良渚》中详细记录了这一发现。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不得不中断。施昕更不久后加入了瑞安抗日自卫队,最终因过度劳累去世,但他所留下的关于良渚的资料却成为了后世学者的宝贵遗产。
直到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确认良渚遗址属于“良渚文化”,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深入的考古发掘,揭示了大量古墓、遗迹。这一切让人们意识到,良渚背后有着更多的秘密等待被解开。进入九十年代,国务院将良渚文化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遗址,并提出了将其申报世界遗产的计划。
2007年,考古学家们彻底揭开了良渚古城的面纱,发现了将近八平方公里的城郭遗址。为了进一步研究,考古工作者们开始加速发掘,但意外却在修建安置房时发生:一名工人一铲子下去,竟然挖出了一片不同寻常的地面。该地面呈长条形,颜色较浅,边缘平整,有明显的人工痕迹,并伴随陶器碎片的发现。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是一条古代河道,同时也有可能是良渚时期的护城河。
这一发现让人们对良渚的历史背景充满了新的疑问,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开始修建护城河呢?于是,考古人员加快了挖掘的步伐。经过连续不断的努力,良渚古城终于呈现出全貌。整个古城大致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三里,南北约四里,总面积接近三平方公里。最令人瞩目的是良渚古城的城墙。城墙的基底由坚固的石块砌成,宽度足有40多米,土壤经过严格筛选,纯净无杂质,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建筑材料。城墙的高度普遍在四米以上,并且,在城墙上人们发现了六座排水水门,显示出当时已有较为先进的城市排水系统。
随着对良渚古城的深入发掘,考古学家还在城外发现了一个庞大的水利设施系统,其中包括一座水坝,经过测试,水坝的建造至少已有4700年的历史。这一切的发现都证明了良渚文化的高度发达,古人类已经具备了相当先进的城市建设和水利管理能力。
在良渚古城出土的文物中,包括玉器、陶器、骨器、竹器等一万多件,许多艺术造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关于这些发现的意义,一些历史学者提出了疑问:这些遗址是否能代表五千年前的真正文明,或者它只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而已?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良渚古城的城墙过宽,且有缓坡,似乎并不具备防御外来侵略的功能。难道这不是一堵“墙”,而是历代堆积而成的河堤水坝吗?
文化与文明的界限,便成了大家争论的焦点。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比如动物用石头砸坚果,或者简单的工具使用,这都可以看作是文化。而文明则要求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理性思考,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文字的出现。
经过一番考证,学者们逐渐认定,良渚遗址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是早期的“文明”。事实上,良渚古城内显现出明显的分层结构,外围地区出土的多是竹器、骨器等生活用品,而中轴线上的莫角山土台则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陶器、漆器等高端物品。这显示出社会的分化和阶层的差异。
随着墓葬的发掘,考古学家们发现,一些贵族墓葬的陪葬品极为奢华,有玉斧、玉杖等象征权力和神圣的物品,而普通人则仅有简单的石器。更有意思的是,这些玉器上的雕刻图案,大多为“兽面神人”的纹饰,这一图案可能是当时的宗教象征,或者是一种文化的共同信仰。
进一步的考古研究表明,良渚古城内还发现了一些刻有符号的玉器,这些符号可能是当时的人类书写系统的雏形,也就是说,良渚可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文字体系。如此一来,良渚古城是否为一个国家的问题愈加引人关注。
通过对古代史书的查阅,学者们发现,良渚的存在或许早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历史中便有所记载。楚国有一位隐士,被称为“鹖冠子”,他的著作《鹖冠子》里提到了一个名为“成鸠氏之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名为“天皇氏”,且拥有强大的军力,征伐四方。而巧合的是,良渚正位于楚国的领土之内,且在良渚古城内确实发现了与战国时期有关的文物,包括一把玉制大斧,形状和雕刻精美,与《鹖冠子》中的“王钺”极为相似。
这些发现使得学者们认为,良渚古城可能曾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版图或许广阔至半个中国,甚至有可能涵盖了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等地。此种规模的强大国家,为什么需要对外建立严密的防御呢?或许正如《鹖冠子》所说的,良渚古国曾强大到令任何外敌无法匹敌,甚至在首都附近修建的城墙也无需特别防御。
终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不仅封住了质疑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声音,也让世界再次看到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良渚的申遗成功,证明了我国的历史不仅有五千年,甚至更为悠久,六千年也并非不可能。
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历史的长河早已在心中根深蒂固。我们不需要外界的认可,因为我们的历史自有它的光辉与价值。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民族的自信与团结永远不会改变。面对质疑,我们选择用事实回应,用努力证明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