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合肥之战是孙权最大污点,他败的多惨?光看数据名单,就触目惊心
迪丽瓦拉
2025-09-14 20:32:01
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最新内容,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为了提升文章的可读性,部分细节做了适当润色,请理性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孙权一生战功显赫,但提起合肥之战,却成了他难以回避的“污点”。这场败仗到底有多惨烈?单看参战将领和士兵的损失名单,便让人心生不忍。

这场战役不仅使他失去了关键地盘,还让江东铁骑的威名大打折扣。有人认为这是孙权一时的失策,也有人觉得他轻视了对手的实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在这场战斗中遭遇惨败?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

合肥攻防战的真相揭秘

建安十九年,孙权连连得手,尝到了胜利的甜头。皖城几乎未费一兵一卒便纳入囊中,连刘备因忌惮孙权的实力,也主动将三郡土地拱手相让。

这波连胜让孙权心生大胆构想——攻占合肥,打通通往北方的通道。在他看来,此刻正是天赐良机。

此时,西面刘备与曹操在汉中苦战胶着,曹魏主力被牵制于西线。合肥,作为曹魏江北的重要军事据点,仅有七千守军防守。

面对十万大军压境七千守兵的悬殊局面,孙权看到了夺取合肥的胜算。这个决策反映了他对江东战略格局的深刻洞察。

自继承兄长孙策基业以来,孙权一直试图打破江东地域的限制,寻找发展突破口。合肥之战爆发前,他已派出探子暗中侦查合肥地形和守军部署。

幕僚们绘制了详尽的地图,标明了攻击路线和战术安排。同时,他还密令江东各大世家调集粮草,做好了充分的后勤准备。

在军事会议上,孙权豪言:“得合肥者,可制江淮,乃席卷中原之基业。”这番话展现了他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宏伟志向。

他选择在夏季发动进攻,正是因为此时江水丰沛,利于水军运输,也方便军队渡河作战。

为此,他调集了江东最精锐的水师,准备了大量战船,力图构筑水陆并进的全面作战体系。

---

张辽的致命奇袭

守卫合肥的将领张辽临危受命,率七千兵力迎敌。面对敌军十倍的压力,普通将军或许会选择坚守防御,但张辽另辟蹊径,设计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突袭。

他挑选了八百名精锐士兵,在黎明前悄然出城,直捣吴军中军大帐。这支尖刀部队犹如利剑刺入敌阵核心。

孙权万万没料到,守军非但没有退缩,反而主动进攻,这次突袭瞬间打乱了吴军的布阵,令军心动摇。

张辽在行动前做了周密准备,命令士兵在铠甲内层垫上棉布,以减少行进时的金属撞击声。

突袭小队中配备了熟悉地形的向导,确保在黑暗中精准找到目标路径。更巧妙的是,他在城内布置了疑兵,点燃大量火把,制造守军人数众多的假象。

他还让身形相似的士兵穿上将军铠甲,在城墙上往返巡逻,迷惑敌方侦察兵,使其误判守军主力仍坚守城中。

时机的选择尤为关键,张辽选在四更天(凌晨3点左右)发动突袭,此时守备最为松懈,天色将明未明,既方便行动又能制造视觉混乱。

此外,他还为每名突击士兵配备了特制的小号角,用于混战中传递信号,确保队伍协调作战。

---

从胜利在望到全军溃败

突袭展开后,吴军开始围剿那八百精锐。张辽率部突围后,听见被困同袍呼救,毅然回身突破重围。

这份无畏的勇气令敌军胆寒,吴军士气急剧下滑。孙权不得不下令撤退,但更大的灾难还在后头。

撤退途中,张辽率全军发起反击,切断吴军退路,焚毁桥梁,将仓皇逃跑的吴军逼入江水深渊。

这场突如其来的逆转让许多吴军将领来不及调整阵型。

张辽巧妙分兵为三路:一路封锁退路,一路专门焚烧敌军粮草和武器,主力直捣溃军主阵。

他命令士兵在追击时高喊“曹公大军已至”,进一步打击敌军士气。

更妙的是,他派出轻骑兵佯装援军,从侧翼制造大军压境的假象,令本已慌乱的吴军更加恐慌。

江边混战时,张辽利用地势优势,命弓弩手占据高地,居高临下射击江中敌军,使江面成为致命陷阱。

试图渡江逃生的吴军多被乱箭射中,或被急流吞没。

---

东吴精锐的覆灭与后果

这场战役给东吴带来了沉重打击。三万名将士阵亡,许多名将负重伤,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最惨痛的是凌统的亲兵卫队,他们为掩护主公撤退,全部壮烈牺牲。这些精锐多为江东世家子弟,是东吴未来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牺牲极大削弱了东吴元气,人才断层的阴影持续多年。

更为严重的是,这场惨败动摇了江东世家对孙权的信任。

失去亲人的世家开始质疑孙权的决策和用人能力。

战后统计显示,单扬州一地就有超过两百个大族失去了家族继承人。

这不仅是军力损失,更是江东政权赖以稳固的重要政治基础。

为填补空缺,孙权不得不大量提拔寒门子弟,短期内解决了兵员不足的问题,却打破了江东军队世家主导的传统结构。

新将领们虽勇猛,却缺乏世家子弟的教养和谋略,后续军事行动中弊端逐渐显现。

更关键的是,此战暴露了东吴水陆协同作战的诸多短板,曾被引以为傲的水军优势,在面对曹魏精锐陆军时显得力不从心。

---

一场战役改写三国格局

合肥之战不仅挫败了孙权北上的雄心,也从根本上削弱了东吴军事实力。

此后,孙权目光转向荆州,谋划夺取这块富饶土地。

这一战略转变最终导致关羽北伐失败,间接影响了三国整体格局。

张辽在战中的威名震慑东吴将士,“张辽止啼”的典故便由此流传。

从战略层面看,合肥战役重塑了三国力量对比。

曹魏凭借此战巩固江淮防线,心理上也获得巨大优势。

曹操得知胜利后,立即加强合肥防务,打造铜墙铁壁。

江淮豪族见东吴大败,纷纷倒向曹魏,进一步增强其经济和人才实力。

孙权被迫调整战略,放弃正面进攻曹魏,转为守势。

这一改变直接影响了三国后续的政治和军事格局。

江东军事实力削弱,也使孙刘联盟关系出现微妙变化,埋下日后裂痕的隐患。

尽管合肥之战只是三国众多战役之一,却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它不仅改变了一个政权的命运,也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进程。

这场战役告诉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兵力对比,而是将领的智慧与将士的勇气。

---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过程与图片均来源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改。如对事件有疑义,联系后即刻处理。

信息来源:《三国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无数的朝代更替,每个王朝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与魅力。比如,汉朝的盛世让人津津...
原创 1... 我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在二战结束后,台湾一直占据着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
原创 助... 刘伯温,被誉为明朝开国的杰出功臣,实际上是朱元璋在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359年,特意邀请他加入的...
原创 二... 苏联的贪婪与拒绝三国加入的背后 苏联不仅在全球历史中因其庞大的疆域和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声名显赫,更因...
原创 墨... 墨西哥,作为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遗产的国家,时至今日依然面临着众多社会和经济上的挑战。这个...
原创 日...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最受伤的往往是无辜的百姓。历史早已给出最深刻的警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
原创 他... 他不仅是同盟会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先驱。汪雨相的一生,是一段不断追寻光明与真理的历程...
市监时评|惩罚学术不端,岂能“... 文|戴若冰 据《新京报》6月14日报道,贺聚良等25名学者因学术不端,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批...
原创 南... 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对每段进行改写,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在许多人眼...
原创 宋... 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光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第二位皇帝,且都被称为“太宗”。然...
原创 历... 八仙过海的传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传得极为广泛,尤其是在宋元之后,这个故事体系逐渐形成了中国神话的一个独...
原创 陕... 陕西给人的印象是历史厚重,气候较干燥,实际上陕西的河流并不少,包括我国母亲河之一的黄河,横贯关中平原...
10个关键词回顾第四届中非经贸...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苏昕 实习生 张紫越 长沙报道 金桥拓通途,会期虽落幕,合作正当时 湖南,这片中...
原创 4... 在苏联解体之后,1991年12月26日的《纽约时报》刊载的一篇报道中提到了一位挪威籍学者,名叫约翰·...
原创 《... 当然!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加一些细节让内容更丰富。 --- 为何《史记》里...
原创 张... 张信是明朝前中期的一位显赫大臣,还是靖难功臣张玉的从子及四朝重臣张辅的堂兄。他在建文二年参加科举考试...
原创 唯... 赵南起将军,虽生于韩国,却选择投身中国革命,随后终其一生都在中国战斗和生活。他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奉...
原创 孙... 孙兴祖是明朝开国的杰出功臣,与朱元璋同为濠州的乡人,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凤阳人。因此,他在年轻的时候便...
原创 九... 当然!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下,保持每段意思不变,同时加一些细节,让内容更丰富: --- 相信不少人...
原创 司... 历史求知所 编辑:历史求知所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收到了秦国的外交召回请求,得知赵国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