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对于赵匡胤的评价较其他开国皇帝多了几分赞誉,主要原因在于他登基后并没有大规模屠杀功臣,这也成为他一项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真正能够坐上九五之尊宝座的帝王,是否真的拥有如此仁义呢?当年,跟随赵匡胤起事的一位虎将张琼,曾两次救过赵匡胤的性命。然而,当张琼遭陷害时,赵匡胤却冷冷地只说了两个字,断然忘却了当年张琼救命的恩情。
张琼出生于五代十国动荡年代,出身武将世家,祖辈皆为军人,坚毅果断的性格也自然而然地遗传到了他身上。虽然张琼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教育,但天赋异禀,从小家族长辈便认定他有练武的潜质。他力大无穷,箭术精湛,几乎百发百中,令不知情者误以为他曾拜名将为师。
当赵匡胤还在郭威麾下做一名普通小将时,张琼早已在他身边。众所周知,赵匡胤后来能一路平步青云,关键在于其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常常身先士卒。起初,他对麾下的张琼并未给予太多关注,甚至可说是没真正注意到他的存在。毕竟军中人才济济,赵匡胤自己也是一步步打拼上来的。
赵匡胤一向亲自冲锋陷阵,许多危险行动总是冲在最前面。一次,他带领小队深入敌军腹地,任务极其危险,但成功意味着关键胜利。不幸的是,他中了敌军的埋伏,被包围起来。看着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赵匡胤不禁暗自感叹,难道自己就要命丧此地了吗?就在危急关头,敌军忽然纷纷倒地,一名身材魁梧、手持弓箭的大汉突然现身,奋力救下了赵匡胤。
这位英雄正是张琼。这次救援让赵匡胤深受感动,他立即将张琼视作恩人。那时赵匡胤尚无实权,感情单纯,因此对张琼的信任十分真挚。事后,他把张琼调至身边,赋予重要职务。
不久后,赵匡胤随柴荣出征,柴荣交给他一个最为关键且危险的任务——侦察敌情。柴荣嘱咐赵匡胤至少带一支小队同行,以防万一。但赵匡胤对张琼极为信赖,坚信只带张琼一人足矣。起初一切顺利,然而两人突然被敌军巡逻兵发现。处境极为危险——他们正处于船上,若遭敌军攻击只能任人宰割,弃船逃生则更难预测后果。
经过快速权衡,赵匡胤与张琼决定奋力划船逃脱。此时张琼的力气派上了用场,正当敌军迅速调动弓箭手,箭雨如潮水般袭来时,张琼果断用自己的身体为赵匡胤挡住了致命的箭雨。尽管张琼身中数箭,却不发一语,仍奋力划船,最终护送赵匡胤安全返回大营。但张琼此时已经鲜血淋漓,奄奄一息。
望着躺倒在地、伤痕累累的张琼,赵匡胤感动得热泪盈眶,庆幸伤势虽重但未伤及要害。从此,赵匡胤对张琼更为信赖,登基后更是委以重任。然而,张琼毕竟是纯粹的武将,缺乏政治智慧,这成了他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性格直爽、毫无心机的他,因得到赵匡胤的宠信,自然在朝中树敌无数。
赵匡胤对张琼的信任有多深?当年“杯酒释兵权”时,并未收回张琼的兵权,反而让他继续统领军队,保护皇帝安全。张琼虽骄傲直率,却对赵匡胤忠心耿耿。然而,单凭武将的忠诚和能力,如何能胜过政治家的老练呢?
赵匡胤登基后的丞相石汉卿也是武将出身,但两人关系不睦。石汉卿看不惯张琼的好胜与粗鲁,而张琼同样对石汉卿的朝堂手段不屑一顾。逐渐地,石汉卿开始忌惮张琼,毕竟他熟知赵匡胤的性格,知道其最忌惮的事。
于是,石汉卿故意向赵匡胤进谗言,说张琼在家秘密训练士兵,并购置良驹武器,疑似准备造反。赵匡胤大惊,立即下令抄家,果然在张琼府中搜出大量武器,张琼随即被逮捕入狱。面对张琼的辩解,赵匡胤毫不动容,只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斩了!”
张琼的悲剧也反映了赵匡胤固有的思想。众所周知,从唐末到宋朝建立的这段时期,武力被极度推崇,五代十国就是“拳头决定天下”的时代。然而,赵匡胤建立大宋后,极度担忧朝廷被武将掌控,导致政权不稳。因此,他登基后极力遏制武将权力,强调“以文治天下”,杜绝武人专权。
尤其赵匡胤本人是通过兵变夺权,对武将更是心存戒备。古语有云“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即便文人有反心也难成气候,但武将则不同。张琼恰好触碰了赵匡胤心中的禁忌,而实际上是石汉卿抓住了这个机会,利用赵匡胤将张琼除掉。赵匡胤后续的行为也证明了,他将重权交给文官,地方主事官员更不许是武将。
从现代视角看,这一政策有利有弊。两宋时期文化空前繁荣,但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唯有未被权力污染的纯粹感情最为真挚,当年张琼两度救赵匡胤,赵匡胤最初的感动无疑是真实的。但遗憾的是,权力的重压让赵匡胤失去了最初的纯粹情感,一切皆为维护自身统治。
张琼的悲剧在于他未能识破局势变化。即使有救命之恩,也无法抵挡权力的无情。人心易变,尤其是在登上那高高在上的九五宝座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