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把一手好牌打烂的人数不胜数,像吴三桂、李自成、袁世凯等人,因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后人往往把他们的名字与“打烂好牌”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人背后还有一个名字常被忽略,那就是李密。虽然李密的失败较少被提及,但他在隋唐动荡的历史时期,确实是最接近皇位的人之一。
李密的起义可以说是起点非常高。与李渊相比,他的起步更为有利。在当时的农民起义中,李密可谓是佼佼者。可惜由于一系列原因,李密未能走到最后,最终失败。
隋朝的建立之初,隋文帝杨坚成功称帝,几乎没有付出太多的代价。这其中也有关陇集团的助力,毕竟谁不想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隋朝得以迅速建立的原因,给了许多人一种错觉:既然杨坚都能轻松登上皇位,那我为什么不能呢?特别是关陇集团的成员,他们拥有地位和兵力,且在一定的地位上,任何人都不免会动起了二心。随着隋炀帝杨广的执政,越来越多的大臣产生了不满,尤其是杨广与父亲杨坚晚年类似,都展现出了疑心重、猜忌心强的一面,这让关陇集团中的许多大臣心中充满了反叛的情绪。
当隋朝的统治进入困境时,许多贵族心中都在蠢蠢欲动,尤其是杨玄感。他早就对杨广的统治感到不满,于是决定起兵,推举秦王杨浩为新帝。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杨玄感早有反叛之心,但他的一位叔叔曾劝他,当前局势尚不成熟。尽管杨广的统治下百姓疾苦,但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依旧有一部分影响力,杨广的统治并非完全丧失民心。听从劝告的杨玄感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到时机更合适的几年后,才准备重新起义。
此时,李密与杨玄感有私交,且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形势也开始倾向了大规模战乱。如果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势力,参与其中,未来加官进爵是毫无疑问的。李密原本不甘平凡度过一生,正因如此,他决定投身到杨玄感的起义中,成为了杨玄感的军师,辅佐其出谋划策。李密的聪明才智和远见让他成为早期起义的重要人物之一,也使得他最终的失败更加可惜。
杨玄感本身出身贵族,拥有非凡的眼界和谋略,与那些普通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不可同日而语。他的军队在当时拥有十几万精兵,李密为其出谋划策,提出了三个方案,分为上策、中策和下策。上策是攻占幽州,占领辽东后等待隋军粮尽。中策则是夺取关中,利用这里的地理优势和充足的粮草来稳固根基。下策是攻打洛阳,但洛阳驻守的是隋朝最强的精锐部队,结果未知。
结果,杨玄感最终选择了中策,即进攻关中。然而,失败也因此而来。杨玄感兵败后,李密投身瓦岗寨。当时,瓦岗寨是一个在农民起义中极具实力的势力,李密的到来迅速提升了瓦岗寨的地位和战斗力。他凭借着贵族出身的眼光和影响力,很快就吸引了周边许多小势力加入。
李密在瓦岗寨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的号召力和领导力与普通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截然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常常局限于只能形成短期威胁的原因之一。李密加入瓦岗寨后,不仅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还帮助首领成功占领了隋朝的粮仓——洛口仓,这一战利品对瓦岗寨的民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李密将这些粮食分发给百姓,赢得了民众的好感,一时之间瓦岗寨的名声甚至超过了隋朝本身。此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青年壮士纷纷前来投奔,瓦岗寨的人数也迅速突破三十万,成为三大起义军中最强的势力。
不仅如此,李密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展示。在与张须陀的战斗中,李密亲自指挥设伏,一举击败了瓦岗寨的一大敌手。此时的李密在瓦岗寨的地位无可动摇,他的指挥能力、政治手腕和号召力使他成为了实际上的领袖,尽管名义上他并不是首领。
然而,随着李密地位的提升,也有了一些隐患。他的领导风格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杀掉翟让一事上。翟让将首领的位置让给李密,但李密始终不信任翟让,因此在一次庆功宴上,他亲手杀死了翟让。这一事件对瓦岗寨的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影响,翟让的老部下心生怨恨,导致瓦岗寨内部的不和。
李密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他性格中的缺陷。随着权力的增加,他变得过于自信,且缺乏足够的远见。虽然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手段来稳定军心,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过度依赖自己的人脉和信任,有时候甚至做出过于急功近利的决策,导致了瓦岗寨的崩溃。
最致命的失误发生在他决定进攻洛阳时。虽然一开始取得了部分成功,但随着王世充的强势防守,李密的攻势很快陷入困境。如果李密能够专注于长安而不是洛阳,或许局势会有所不同。就在他与王世充僵持时,李渊已经悄无声息地占领了长安,为自己后来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李密未能集中兵力,也未能正确评估敌我形势,最终导致了大败。
在后世的评价中,李密的失败无疑是多方面原因的叠加,其中最为致命的还是他过于自信和缺乏全局观。他的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本可让他成就一番伟业,但最终由于战略失误和性格缺陷,他未能真正把握住那一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