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作为大唐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正是因为这场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才被后世广泛关注。他们身上有一个令人唏嘘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最终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所杀死,这也成了他们生命终结的悲剧注脚。
不过,安禄山与史思明的结局虽然相似,但其中的具体情形却大相径庭。从史思明之子史朝义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别无选择。史思明被生擒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绝望,哀求道:“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然而,史朝义却没有给父亲任何活路。父子两人是如何走到这般决裂的局面,又隐藏着怎样的复杂故事呢?
作为长子,史朝义自幼便受到史思明的关注与期待。史思明发动叛乱后,史朝义始终紧随左右,南征北战,忠心耿耿。虽然他未必立下显赫战功,但至少付出了许多努力。相比之下,史朝义的性格更为温和敦厚,颇得士兵们的喜爱,因为他待人宽厚,少有怒气,能够体恤部下的辛劳。
父子间曾有一段“蜜月期”,关系尚算和睦,但随着时间推移,史思明对长子的态度逐渐冷淡。他不满史朝义的性格,认为其仁义之心不过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军中上下都喜爱这个温和的长子,而史思明却觉得这无法担当家族的重担,他开始对长子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事实上,早在此之前,史思明的偏心已经显现,他明显更倾向于年幼的儿子。幼子因年龄尚小,未曾经历战场的残酷,这使得史思明格外呵护他。为了保护幼子免受战火侵袭,史思明甚至不允许他参战,力图让他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史思明对幼子的溺爱甚至超过了普通的宠爱,导致幼子史朝清变得目空一切、性格暴戾,和史思明如出一辙。父亲看到幼子如同自己的翻版,更加加深了对他的偏爱。而长子则因“子不类父”的现实而被逐渐边缘化。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不仅在帝王之家,即便是普通家庭,父母也往往更宠爱性格和自己相似的孩子。
作为父亲,史思明不掩饰对长子的厌恶,尽管理应由长子继承大统,毕竟他年龄较长,且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军中将领们也普遍支持史朝义继位。但权力真正掌握在史思明手中,他开始把幼子带在身边,甚至在朝中大臣面前暗示将位传给幼子,这使得史朝义的处境异常尴尬。
尽管史思明封史朝义为怀王,但这只是名义上的荣誉,毫无实际权力,更没有让人看到他有意让长子成为太子的迹象。若真想让幼子继承,理应让他多加锻炼,但史思明的做法却令人费解——将风险和重担全部压给长子,而让幼子安享宫中奢华生活。
史思明此举自然引发军中不满,毕竟他依赖士兵和将领的支持,这样一位毫无建树、偏心溺爱的君主,怎么能赢得众人的信任和拥护?他的失策在于不仅没有公平对待长子,反而在公开场合严厉斥责和辱骂史朝义,众目睽睽之下,这种羞辱让人无法忽视他对长子的厌恶。
史朝义在军中经营多年,自然拥有自己的势力和支持者,而幼子史朝清除了父亲的宠爱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靠山。父子关系恶化,许多将士对史朝义感到同情。史思明甚至在公开场合扬言要杀长子,这彻底将双方矛盾推向不可调和的地步。
面对父亲的威胁,史朝义内心充满惶恐。史思明的残暴和猜忌让军中气氛紧张,许多人开始看好性格温和仁义的史朝义,认为他才是真正值得依赖的领袖。史朝义的亲信骆悦与蔡文景劝他先发制人,但史朝义因弑父的道德顾虑犹豫不决。
然而,随着局势愈发危急,史思明的多疑让所有人心惊胆战。骆悦和蔡文景再次敦促史朝义,告诉他时间已经不多,必须果断行动。最终,史朝义沉重地点头同意,制定周密计划。午夜时分,他率领大军突袭史思明营帐,将其生擒。
此时的史思明终于认识到形势危急,不再傲慢,跪地哀求:“朝义,我的儿,不要杀我,我死不足惜,但我们的大业尚未完成……”然而,史朝义挥手示意,史思明目瞪口呆,倒地身亡。
史思明死后,这支军队很快瓦解。实际上,这场悲剧与史思明本人息息相关。安禄山死后,军中早已动荡不安,而史思明通过杀害安禄山之子夺权,派系争斗不断。史思明执政后,更加激化内部矛盾,尤其是对幼子的偏爱与对长子的冷落,令兄弟间的争斗愈发激烈。
这种偏心不仅在皇室,在普通家庭中也常导致父子、兄弟间的激烈矛盾。史思明的做法无疑加剧了两个儿子及其背后势力的争斗。虽然史朝清拥有父亲的宠爱,但军中真正有实力的是史朝义的势力。史思明公开宣布将位传给幼子,军中势力自会顺势支持,这让长子处境越发危险。
这正是史思明的祸根。如果他能稳妥地将权位传给长子,避免偏心,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毕竟在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是普遍的礼法。虽然史思明是突厥人,不必完全遵循汉族礼法,但他也应该妥善培养幼子的势力,同时安抚长子,防止内部分裂。
对于封建王朝而言,皇室事务从来不是私事,而是国事。若非史思明的偏心成性,或许他不会被亲子所杀,历史也许就此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