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不欢迎李承晚!”
1965年7月,韩国开国总统李承晚在夏威夷去世。尽管他没有留下遗言,但按照韩国传统的“落叶归根”习惯,李承晚生前曾多次表达过希望回国安葬的愿望。于是,他的遗孀向韩国政府提出,希望能够将李承晚的遗体带回韩国安葬。按照常理,作为韩国的开国总统,李承晚无论如何都应受到应有的尊敬和礼遇,尤其是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社会中,韩国人通常会在这种时刻表现出对死者的尊重。然而,当消息传开时,韩国社会却掀起了一阵强烈的反对声浪。
那么,李承晚为何会在韩国民众心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感?原来,尽管李承晚是韩国的开国总统,但真正被韩国人民认同为“国父”的,却并不是他,而是金九。
金九,作为韩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民族英雄,早在甲午农民战争时期就站在了反抗外来压迫的前线。1896年,金九以“为国母报仇”为名,刺杀了日本人土田让亮,险些被判处死刑。但幸运的是,金九的英勇行为触动了当时的朝鲜国王高宗,高宗为此顶住压力,决定暂时推迟审判,而金九则借此机会逃脱了死亡。
金九逃狱后,改名换姓,隐匿起来开始潜心学习和思考。他深知单靠少数人的抗争难以改变局势,因此投身到爱国启蒙教育中,希望唤醒全民族的爱国情怀。然而,正当这一长线事业尚未见成效时,日本却强推《日韩合并条约》,吞并了朝鲜。金九与其他志同道合的独立人士开始秘密筹划在满洲建立独立军的根据地,并为将来与日本的独立战争做准备。就在他们筹集资金时,另一名独立斗士安明根因刺杀日本首相寺内正毅事件被捕,金九因此也被牵连入狱。
尽管金九在日本监狱中忍受了折磨,但他依旧不屈服,最终成功逃亡中国,并加入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凭借着他在独立斗争中的卓越表现和威望,金九很快被推举为临时政府的国务领袖(相当于政府首脑)。他积极策划了几次针对日本的暗杀行动,并在国内外争取到支持,为临时政府赢得了不少国际声誉。
相较之下,李承晚在朝鲜独立运动中的表现就显得相对平淡。尽管他早期也曾参与独立运动,但他的行动更多是口号化的,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还拖了独立运动的后腿。例如,李承晚曾在朝鲜高宗的压力下加入独立协会,但却未能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反而导致独立协会的解散,许多爱国志士因此被捕。李承晚的这些不作为,让许多历史学者和民众产生了对他深刻的不满。
李承晚在美国的活动并未取得实质性成果,尽管他高喊口号,试图借美国的支持为朝鲜争取独立,但他并未真正推动实际的变革。美国政府虽然给了李承晚一些机会,但他屡次提交的请求书都未能引起美国的关注。在他领导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中,李承晚更多的是通过美国的名头争取权力,而不是通过实际的外交或政治手段来推动朝鲜的独立。
然而,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美国与苏联冷战的格局让朝鲜成为了战略重地。在这种背景下,李承晚逐渐获得了美国的支持,而金九则因为继续致力于朝鲜独立的事业,最终成为美国眼中的“障碍”。李承晚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最终成为大韩民国的总统,尽管他并未真正为国家的独立和民众的利益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李承晚上台后,韩国社会的动荡并没有平息,反而加剧了民众的愤怒。他的政治举措不仅让左翼和右翼势力都失望,而且在对待朝鲜“亲日派”的态度上更是令民众愤慨。李承晚不仅没有清算这些投靠日本的叛徒,反而在朝鲜独立运动结束后,继续包庇这些“亲日派”,以换取他们的支持。而那些真正为国家独立而斗争的抗日人士却被李承晚以“反共”的名义大肆清洗,甚至进行政治迫害。李承晚的腐败和无所作为,使得韩国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尽管美国给了韩国大量援助。
1960年,李承晚的选举舞弊事件爆发,民众的不满达到了极点。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要求反对选举舞弊,李承晚依旧采取军事镇压的手段,导致了更大范围的抗议。随着抗议活动不断升级,李承晚最终不得不宣布下台,躲避清算,逃亡美国夏威夷。
李承晚曾计划等到风头过去后再回到韩国,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韩国的过渡政府、第二共和国政府以及朴正熙政变后的军政府都不愿让他回国,甚至连他死后的遗体都无法安葬在韩国。韩国人民对于李承晚的恨意已深,完全不愿将他视为“国父”。最终,1962年,朴正熙政府宣布将金九奉为国父,并得到了全体民众的支持。从此,李承晚的名字几乎被抹去,成为了韩国历史中的禁忌。
李承晚,这位本应成为韩国开国功臣的总统,最终却以这样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告终。事实证明,历史对于李承晚的评价是严苛的,他的所作所为也的确让他“活该”遭遇如此的结局。
参考资料:
1. 朱芹,《李承晚与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关系沉浮》,《当代韩国》
2. 张琏瑰,《四十年前李承晚是怎样垮台的》,《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