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末动荡局势的开端,许多人首先联想到的便是董卓。若不是他搅乱了朝政,东汉王朝很可能还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不至于迅速分崩离析,沦为名存实亡的状态。然而,这个巨大的祸患并非他一人所能担,实际上,还有几位关键人物在这场乱世中起了重要作用。
东汉末年,也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成型的时期。张角本人资质卓越,他所创立的太平道成为中国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影响范围几乎覆盖全国,信徒众多。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老百姓生活困苦,纷纷寄望于宗教信仰,以求内心的慰藉与解脱。
张角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以宗教为依托,争取民众的支持,明确提出推翻东汉统治的革命目标。由他领导的这场中国历史上首场宗教性农民起义,不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还为后世的反抗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尽管黄巾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重创了东汉的统治根基。为了镇压叛乱,朝廷不得不将兵权下放,允许地方自行招募乡勇进行平乱,这无疑加快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也为后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伏笔。
黄巾之乱激起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反抗热情,此后各地叛乱层出不穷,东汉王朝的权威荡然无存,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汉室政权陷入名存实亡的分裂局面。
“沐猴而冠,智小谋大”,这是曹操对何进的评价。何进出身南阳屠户,因同父异母的妹妹何氏入宫受宠而得以入朝。后来,何氏因为为汉灵帝生下皇子刘辩而被封为贵人,宋皇后被宦官陷害废黜后,何贵人一飞冲天,成为何皇后。何进也因此水涨船高,成为外戚势力的领军人物。
黄巾起义爆发后,何进被封为大将军,掌握兵权。汉灵帝去世后,他成功扶持外甥刘辩即位,野心逐渐膨胀,先是处死宦官蹇硕,夺取了西园新军;随后又图谋铲除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集团,终结宦官专权,独揽朝政,恢复外戚的专政局面。
然而,何太后与宦官集团关系密切,极力反对何进的计划,甚至对何进产生猜疑,多次提防他的行动。眼看计划受阻,何进显得手足无措,脑力有限,难以应对。袁绍趁机献计,建议引外军入京,借助声势逼迫太后让步。
这一步昏招竟得到了何进的认可,董卓这个西北的虎狼因此得以入京。袁绍的计策确实奏效,何太后被迫罢黜了十常侍,遣散大部分宦官,仅留少数与何进亲近者守宫。
袁绍建议何进趁机除掉十常侍等人,何进却不敢冒然行动,反而进宫请旨。恰逢张让等宦官入宫辞行,听闻何进计划清剿宦官,便发动兵变,斩杀了何进。宫廷陷入混乱,袁绍、袁术等人乘势攻破宫门,彻底消灭了宦官集团。外戚与宦官两大祸害至此双双覆灭。
然而,就在袁绍等人即将得意之时,董卓忽然杀入京城,劫持皇帝车驾,掌控雒阳,最终成为局势的最大赢家。何太后不久被董卓毒杀,失去依靠的少帝刘辩被废黜,继位的汉献帝刘协完全沦为傀儡,皇权自此一蹶不振。
“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这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袁绍出身于东汉末年的名门世族汝南袁氏,起初依附何进,旨在借助外戚势力与宦官对抗。灵帝驾崩后,他看清了何进的野心,便怂恿其与宦官展开决战。
实际上,袁绍的真正目的是借此铲除外戚与宦官的政治集团,结束他们轮番掌权的局面,将朝政掌握在士人手中。以他的门第和声望,若能成功,必将名垂史册,一举登顶权力巅峰。
然而,董卓的出现成为意料之外的变数,且董卓竟是他引入京城的。董卓入主雒阳之初,袁绍本有机会一搏,但关键时刻袁绍本性暴露,不敢以武力抗衡,选择了退让。
董卓废立皇帝时,袁绍曾作势亮剑,沽名钓誉,但随即逃离雒阳,转战冀州。讨董联盟成立后,袁绍依凭其身份被推为盟主,却缺乏进取心,未真正致力于除奸兴汉。反而与弟弟袁术争权夺利,各路诸侯纷纷依附两袁,群雄割据的乱世由此拉开序幕。
刘焉,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字,他有个儿子刘璋,而刘璋又有个莫名其妙的远房亲戚刘备。刘备以“做人厚道”著称,极力协助刘璋打理家业,最终巴蜀地区成为刘备的根基,并由此建立了蜀汉政权。
刘焉身为汉室宗亲,在黄巾起义后便察觉天下大乱将至。作为宗室成员,他并无誓死捍卫汉室的决心,反而想着在即将到来的乱世中谋求自身的安身立命之地。
展开地图,刘焉将目光锁定在交州(今广东大部及越南北部一带),那里山势险峻,交通闭塞,远离中原战火。决策已定,他向汉灵帝奏请:鉴于各地刺史太守多是尸位素餐,无法解局,建议设州牧制度,由宗室重臣担任,集中军政财权,方能稳固天下。
两汉时期,全国分为十三州(含司隶校尉部),州设刺史,主监察无实权。刺史监督郡县及封国官吏,但无实质行政权。州牧则权力远大,相当于今天的省级高官,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等大权,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刘焉的建议获得了朝廷认可。汉灵帝虽然政治敏感度不高,但面对地方吏治败坏、战乱频发的局势,也不得不采纳。宗室重臣前往地方主政,不仅能保证忠诚,还能震慑小人,重塑朝廷威严。
州牧制度推行后,刘焉率先自荐为交州牧。但尚未赴任,便听闻益州“有天子气”,此言激起他内心潜藏的野心,遂请求改任益州牧。刘焉虽忠诚度有限,但治理能力尚可,经过一番周旋,成功掌控益州,成为东汉末年首个实际割据势力。
他眼光确实不错,益州的地理环境优越且具备“天子气”,但他和儿子未能善加利用,最终这块宝地被刘备拿下。
州牧制的确立使得地方官员权力大增,为割据势力的形成提供了合法外衣。随着汉灵帝驾崩,外戚与宦官相继覆灭,皇权急速衰败,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几近丧失,国家迅速走向分裂,进入混乱时代。
刘焉或许未曾预料到,自己因追逐私利,竟葬送了汉朝四百年的江山社稷。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曾评价道:“刘焉妄人也,而偷以自容。”意指其无知妄为,只顾苟且偷生,完全不顾国家大义。
以上四位关键人物各自起了关键作用,之后董卓成为众矢之的。他废立皇帝,独揽朝政大权,使汉室威严荡然无存,地方割据加剧,乱世由此拉开序幕。下一期,我们将讲述这位大冤种董卓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