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担任总理的人选毫无悬念,大家一致推崇的正是周恩来总理。在周总理领导下的政务院中,还有四位副总理,分别是董必武、陈云、郭沫若和黄炎培。这其中,董必武和陈云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资深元老,而黄炎培则是民主党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他们出任副总理的身份非常合乎情理。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郭沫若为何能成为副总理呢?
提到郭沫若,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那“大文豪”的身份。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历史研究与考古领域,郭沫若都取得了卓越非凡的成就。但他到底是以文人的身份担任副总理的吗?严格来说,答案是否定的。郭沫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成就远不止于此,他同样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
郭沫若出生于1892年,青年时期曾东渡日本求学,思想开放而进步。他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并发表了大量现代诗歌,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直到1926年夏天,郭沫若的生活轨迹才发生重大转变。这一年,他在广州结识了比他小6岁的周恩来,周的深邃见识和缜密思维令郭沫若钦佩不已,称赞道:“周先生是中国政治部工作的开山,他的经济丰富且头脑缜密迅速。”
周恩来也深知郭沫若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便鼓励他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任命他为北伐军政治部宣传科长。郭沫若在北伐军中一路晋升,最终担任政治部主任,并在北伐军攻克武汉后,负责主持武汉政治部的日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不仅担任文职领导,还拥有军衔,达到了中将级别,这在当时的北伐军中非常罕见,甚至比多数著名将领还要高。
在国民党军队中,郭沫若以左派身份著称,坚定支持共产主义运动。当蒋介石背叛革命后,郭沫若义愤填膺,不顾个人安危奔赴上海与周恩来商讨对策。周恩来在《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郭沫若来访,报告九江、安庆捣毁党部、工会、屠杀民众的事实,均由蒋氏直接指挥。”在周恩来的支持和推动下,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刊登于《中央日报》,文中激烈抨击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称他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是“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其司令部成了“惨杀民众的大屠场”。
这篇檄文发表于4月9日,恰好是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三天,郭沫若便率先以舆论为武器,在全国掀起声讨蒋介石的浪潮。蒋介石看到这篇文章后愤怒异常,怒斥郭沫若“趋附共产党,甘心背叛”,并下令通缉他。
数月之后,南昌起义爆发,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郭沫若成为25名委员之一,并列入南昌起义委员会的7人主席团,担任总政治部主任。起义的总指挥是贺龙,叶挺为前敌代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郭沫若能够担任如此重要的政治职务,足见其在革命队伍中的崇高地位。
抗战全面爆发后,郭沫若积极投身抗战工作,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抗战的宣传和动员等任务。在此期间,我党多位领导人也拥有军衔,如朱德为上将,周恩来、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叶剑英、叶挺等10人是中将,其中就包括郭沫若,这足以证明他在军中的地位几乎可与元帅媲美。
当然,郭沫若的战场与其他将领不同,他主要活跃在文化宣传领域,创作了《屈原》《南冠草》《棠棣之花》等大量爱国作品,这些作品极大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和必胜信念。毛主席对他的作品也极为赞赏,鼓励他说:“你的史论和史剧,大有益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我只嫌太少,不嫌太多,希望多有精品。精神是不会白费的,希望先生继续努力。”
1944年,郭沫若创作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看后高度评价,写信称赞:“对于你的成就,觉得羡慕。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
因此,虽然郭沫若的公开身份是文人,但他始终站在革命阵营,与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身份远非单纯“文人”二字所能概括。正如周恩来所言:“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所以,当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被任命为副总理,主管文化教育领域,完全是顺理成章,也符合当时各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