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马法实施的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要富国强兵,而其中加强骑兵力量,特别是提升战马数量,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 北宋急需大量战马来打造骑兵部队
北宋建立后,最遗憾的就是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这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牧马资源,还丧失了防止北方游牧骑兵南下的重要屏障。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意味着北宋失去了保护其北方边境的战略位置。而接下来的华北平原广阔而平坦,除了黄河这一天险可以依托外,几乎没有其他天然障碍,尤其是在冬季,黄河结冰,骑兵可以自由穿越,这对防御极为不利。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凭借其在平原上的机动性,往往能够轻松击败步兵。范仲淹曾经形容北方游牧骑兵的快速机动能力,称其“虏骑轻便,邀击前后,乘风扬沙,一日数出”。北宋的都城开封,位于这一易受攻击的位置,成为了游牧骑兵可能冲击的目标,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来抵御外敌。
2. 北宋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马匹的需求
自唐末五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商贸逐渐繁荣,北宋在此基础上实施了更加宽松的商业政策,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在这个时期,交通的便利性对经济更为重要,特别是驿站系统的需求逐渐上升。马匹,作为陆路最为迅捷的交通工具,成为了连接各地的重要媒介。北宋的经济迅速增长,也促使政府开始更加注重马匹资源的供应。为保障交通运输和邮递系统的正常运行,必须解决当时北宋严重缺马的问题。
3. 监牧制度的弊端
在王安石推行“保马法”之前,北宋的马政一直沿用唐末的监牧制度,这一制度由政府负责马匹的养殖。然而,尽管这一制度看似合理,但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监牧制的马匹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要,河南北12个监牧地每年养殖的马匹数为1640匹,但其中可供骑兵使用的只有264匹。其次,监牧制度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北宋国土有限,而为了养马却不得不占用大量耕地,导致了“农牧抢地”的现象。仁宗时期,全国的监牧规模只有三四万匹马,但所占用的良田却高达九万顷。此外,监牧制度由于管理松散,导致北宋财政负担沉重,政府不得不支付大量财政用于雇佣人手、租赁土地等,最终养马数量有限,财力却大量消耗。正是因为这些问题,北宋曾三次废除监牧制度。
4. 外购马匹面临的限制
除了依赖内部养殖,北宋还尝试通过从外部购买马匹来解决马匹不足的问题。然而,由于与辽、西夏的边境地区设有贸易市场,马匹的交易仍面临着严格限制。辽和西夏通常都会对马匹出口进行控制,并且马市大多设在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极大增加了购买马匹的难度。尽管北宋政府有钱,往往却无法及时获得优质的马匹,这进一步加剧了北宋缺马的困境。
因此,在外购马匹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北宋政府将希望寄托于改革马政,希望通过创新的措施来解决马匹资源短缺的问题。于是,1068年,北宋政府正式废除监牧制度,并在五年后开始试行新的马政措施——保马法。
二、保马法实施后的正面影响
保马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牧制度的许多弊端,同时也对北宋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1. 缓解了北宋的马匹短缺问题
保马法通过将养马的责任精确到户,确保每户养马的积极性。农民得到了直接的利益激励,开始更加精心照料马匹。这样不仅提高了马匹的生存率,还大大改善了马匹的质量。与之前的监牧制度相比,能够参战的马匹数量也逐步增加,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 稳定了社会秩序
保马法实施后,战马的管理与民众日常生活相结合。战时,马匹会被征调用于战争,平时则由民间养育。同时,保马法的推行也促进了保甲法的实施。保甲法允许民众利用马匹进行巡逻,追捕盗匪和流寇,有效地提高了社会治安。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制度不仅能锻炼马匹,还能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
3. 提升了宋军的战斗力
保马法实施后,宋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例如,交趾地区爆发叛乱时,北宋通过强化军队的骑兵力量,迅速平定了叛乱。此外,第二年,北宋还取得了“河湟之役”的胜利,成功开疆扩土两千余里,这次军事胜利成为北宋开国以来为数不多的对外战功之一。
三、保马法失败的原因
尽管保马法在初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最终未能长期奏效,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
1. 实施中的问题
保马法的初衷是让民众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养马,既能增加政府的马匹数量,又能提高马匹的质量。然而,在地方政府执行时,很多地方为了追求政绩,过于急功近利,强制民众养马,并且以高价购买,导致民众负担过重。因此,保马法实施后不久,便在某些地方遭遇了民众的强烈反感和抵制。
2. 变法派的内部分歧
保马法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使得变法派内部也产生了分歧。例如,苏辙曾对保马法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过于注重数量而忽略了实际效果,导致“民至持金帛买马于江淮,小不中废,辄斥不用”。此外,变法派的核心人物章惇也表示反对,认为“保甲、保马,一日不罢,有一日害”。
3. 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王安石的改革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在1085年,宋神宗去世,继位的哲宗年幼,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宣仁太后手中。宣仁太后秉持守旧政策,保马法等改革措施成为改革派的攻击目标,最终被废除。保马法的失败,也因此与失去皇帝支持密切相关。
结语
总体而言,王安石推行的保马法在短期内确实为北宋解决了战马不足的问题,且与保甲法相辅相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稳定了社会治安。然而,由于地方官员的执行不力、理论与实践脱节以及变法派内部的分歧,加之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尽管如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保马法的实际效果是正面的,其利大于弊,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