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被太子忌惮、让帝王落泪!这位改变唐朝命运的良相,为何英年陨落?
迪丽瓦拉
2025-09-16 14:31:28
0

少年英才,静待明主

公元 585 年,杜如晦出生于京兆杜陵的官宦世家,家中长辈在北周、隋朝皆有官职,父亲杜吒为隋朝昌州长史。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杜如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自幼,他便展露出远超同龄人的聪慧,整日沉浸在经史子集之中,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有着深刻的见解。年少的他,胸怀大志,常与友人纵论天下大势,言语间尽显不凡的远见卓识。

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凭借自身才学参加常调选拔,其出色的表现被吏部侍郎高孝基看在眼里。高孝基惊叹于杜如晦敏捷的应变能力,断言他日后必成大器,随即将他补用为滏阳县尉。然而,此时的隋朝早已千疮百孔,朝堂上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间百姓饱受苛政折磨,生活苦不堪言。杜如晦目睹这一切,深感在这样的朝廷中难以施展抱负,不久后毅然弃官,选择归隐田园,默默等待那个能让他一展才华的明主出现。

投身秦王,崭露头角

隋末农民起义的号角吹响,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李渊在晋阳起兵后,迅速攻克长安,并于公元 618 年称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杜如晦听闻李世民的英名与抱负,毅然投身秦王府,担任兵曹参军,后因才能出众,升任陕州总管府长史。

在人才济济的秦王府中,杜如晦很快便脱颖而出。跟随李世民讨伐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时,他常常参与军中机密事务。每遇战事,众人面对复杂局势争论不休,杜如晦却总能迅速分析利弊,做出精准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他的果断与睿智,让同僚们钦佩不已,也让李世民对他愈发倚重。凭借出色的表现,杜如晦升迁至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并以本官入文学馆,成为十八学士之首。

太子忌惮,险遭驱逐

随着李世民在战场上屡立奇功,其威望如日中天,这让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李建成深知自己在军事才能和功绩上远不及李世民,为了稳固太子之位,他与齐王李元吉联手,开始打压李世民。而秦王府中的一众谋士,更是他们重点针对的对象。

李建成对齐王李元吉直言:“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 随后,他们在李渊面前不断诬陷杜如晦和房玄龄。李渊听信谗言,下令将二人逐出秦王府。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李世民痛心不已,但他并未放弃。在房玄龄的劝说下,李世民意识到杜如晦对自己的重要性,他不顾重重阻力,上奏李渊,力保杜如晦,最终杜如晦得以重回秦王府。经此一事,杜如晦与李世民之间的情谊更加深厚,他辅佐李世民成就大业的决心也愈发坚定。

玄武门变,力挽狂澜

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场生死较量已不可避免。杜如晦和房玄龄敏锐地察觉到局势的危急,他们深知,若不先发制人,李世民必将陷入绝境。于是,二人多次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然而,此前被高祖贬斥的经历,让杜如晦和房玄龄在接到李世民密诏时心生顾虑,担心贸然前往会给李世民带来麻烦,因而不敢应召。李世民误以为二人背叛,大为震怒,命尉迟敬德带着自己的佩刀前去查看,并下令若二人仍不肯前来,就砍了他们的头颅。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找到杜如晦和房玄龄,说明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决心后,二人才身着道士服,秘密潜入秦王府,与李世民共同谋划玄武门之变。

公元 626 年 7 月 2 日,玄武门内杀机四伏。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伏兵于此,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后,察觉情况不对,转身欲逃。千钧一发之际,李世民张弓搭箭,亲手射死李建成,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斩杀。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进宫向李渊表明情况,李渊无奈之下,只得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玄武门之变中,杜如晦的谋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在前期极力劝说李世民下定决心,还在整个谋划过程中出谋划策,确保政变万无一失。这场政变彻底改变了唐朝的走向,也让杜如晦成为李世民最为信赖的重臣之一。

贞观为相,共创盛世

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因功擢拜太子左庶子,不久迁任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他与房玄龄一同成为唐太宗治理天下的得力助手,时人并称 “房谋杜断”。

贞观初年,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杜如晦与房玄龄共同掌管朝政,他们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落实三省体制,降低尚书省长官的地位,突出中书省、门下省的作用,使三省之间实现真正的平衡,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地方治理方面,杜如晦主持省并州县,设置十道,派遣使者分道巡察州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

在官员选拔考核上,杜如晦更是尽心尽力。唐朝五品以上官员选授由宰相提名、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员通过考试由吏部和兵部铨选。杜如晦担任吏部尚书及尚书右仆射期间,承担着高级官吏的选授职责,同时与房玄龄一起 “掌内外官考”。他秉持公正,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为贞观之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杜如晦尤为推崇诤谏之臣,他深知诤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认为 “天下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他鄙视隋代内史侍郎虞世基,因其身居要位却对隋炀帝的荒淫残暴缄口不言。在杜如晦的影响下,贞观时期朝堂之上谏言风气盛行,众多大臣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

英年早逝,千古谜团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无常。贞观三年(629 年)十二月,杜如晦突然身染重病,不得不辞去宰相职务。唐太宗得知后心急如焚,他特许杜如晦的俸禄赏赐依旧,多次派使者前往探望,将天下名医和珍贵药材源源不断地送往杜府。但杜如晦的病情并未好转,反而日益加重。

贞观四年(630 年),唐太宗亲自前往杜如晦家中探望。看着形容憔悴的杜如晦,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悲痛万分,不禁抚摸着他哽咽落泪。为了让杜如晦在临终前看到儿子有所成就,唐太宗破格提拔杜如晦的儿子杜构任尚舍奉御。然而,这一切都未能留住杜如晦的生命。这一年的三月,杜如晦与世长辞,年仅四十六岁。

杜如晦的离世,让唐太宗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他为此停止朝会三天,追赠杜如晦为开府仪同三司。下葬时,又加赠司空,改封莱国公,谥号成,并亲笔下诏令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此后,唐太宗时常怀念杜如晦。有一次,唐太宗吃到鲜美的瓜,突然想起杜如晦,怆然泪下,立刻派人将吃了一半的瓜送到杜如晦的灵前祭奠。他还曾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回忆起与杜如晦、房玄龄共同奋斗的日子,不禁泫然泪下,又另取黄金带,命房玄龄亲自送到杜如晦家中。

杜如晦的英年早逝,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谜团。他究竟因何患病?是长期的操劳过度,还是另有隐情?至今无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离去,是贞观初年的重大损失。他虽然只在历史舞台上活跃了短短数十年,但他的名字却与贞观之治紧紧相连。他以卓越的智慧、果敢的决断和忠诚的品格,成为唐朝初期的一代良相,为后世所敬仰。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激昂而又悲壮的史诗,在岁月的长河中久久传颂,引发着后人无尽的遐想与探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周... 岳飞少年时跟随乡里的周同学习射箭,能够左右开弓。后来,他又跟随枪术大师陈广学习技击,成为一县之内无敌...
原创 张...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原创 奸... 前言 一位冤魂,一名奸臣,一场悲泪,一世宿命。时至今日,秦桧的名字仍然是千古骂名,而忠诚英勇的岳飞精...
趣历史|清官专断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特别是在古代,家庭人口众多,纠纷情况又复杂,对于谁是谁非,外人很难说得清楚。但在...
原创 黄... 黄巢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关于黄巢,后世的看法分歧较大:一些人认为黄巢是个杀戮成性的魔...
原创 刘...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刘协皇帝名义上是汉朝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才真正掌控着那个...
原创 武...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施耐庵笔下的打虎英雄,后来因愤怒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还在鸳鸯楼上...
原创 东... 翻考古队的工作日记时,有段描写让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队员们清理东晋古墓那会,连喘气都透着小心翼翼。...
侯杨方:看待明朝衰亡需寻找历史...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作者:侯杨方 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
原创 陈... 在肖伟俐所著的《帅府家风》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开国元帅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家庭...
原创 抗... 谭炳云同志,您真是我们的大功臣啊! 在1951年国庆庆典的盛大场合上,彭德怀举杯对这位穿着简朴的男子...
原创 日... 一个岛国,资源穷得叮当响,地震海啸年年闹,却偏偏几百年、上千年盯着东亚大陆不放,非要把中国搞亡国灭种...
原创 日...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投下了原子弹,但实际上,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投降的真正原因与...
原创 清... 清官类电视剧的剧情往往引人入胜,除了故事情节外,演员的精彩演技以及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让观众无法自拔。通...
原创 赤... 《——·前言·——》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面临着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是选择向北方强敌曹操投降,...
原创 山... 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
原创 孙... 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记录了一段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照片中的孙中山,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能看...
原创 四... 1946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战争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不同的战斗需求,先后组建了1纵、2纵、3纵、4...
原创 玄... 秦琼,作为《隋唐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以其威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骑马挥枪,英勇无敌,是战场上的传奇...
原创 清... 前言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站笼,这种酷刑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让370人丧命。它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