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桂贤:中国首位女副总理,为何任职两年后主动辞职?
迪丽瓦拉
2025-09-16 14:31:48
0

佩戴上洁白的围裙,头顶整齐的工作帽,无论风吹雨打,她总是按时到达车间开始工作。这样的情景,也许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然而,1977年9月,纺织女工吴桂贤重新回到西北国棉一厂,回到她那群工人姐妹们的身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她的人生轨迹非比寻常,从普通的纺织女工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首位女性副总理,她的命运与那个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

身份的巨大转变让吴桂贤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与传奇经历。但令人惊讶的是,担任副总理职务仅仅两年之后,吴桂贤就做出了辞职的决定。这个曾经从车间走出来的女工,最终选择了回归车间。她自己坦言:“我始终不会忘记,我是个纺织工人。”在她生命中的这一段关键时期,到底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在吴桂贤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1938年,在一个寒风刺骨的冬日,她出生于河南巩义县的一个贫困农家。家中依靠那块贫瘠的土地维持生计,生活条件极为艰难,平时连温饱都难以保证,遇上战乱或天灾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吴桂贤从刚学会走路开始,就帮着家里干活。随着年纪渐长,她不仅要到田里劳作,还要在家里洗衣做饭,身兼数职,仿佛一个小大人。

尽管如此,她在家中的地位并不高。13岁那年,她被迫离开家乡,独自踏上了谋求生计的旅程,第一次乘上了前往西方的火车。长期营养不良的她,身材瘦小,看上去远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这样一个弱小的孩子,如何能在异乡找到稳定的工作呢?

起初,她只能靠亲戚的帮衬,先是去蔡家坡投靠一位远房姨妈,在家中打杂,后来又被介绍到姨妈的侄子家里帮忙带孩子,以换取一处避风的住处和一份勉强糊口的饭食。虽然离家打工是家人对她的期望,但她真正敢于独自走出家门的勇气,展现了她天生的坚韧和倔强。正是这种性格,使她抓住了本不易得的机会,推动了她人生的转折。

投靠姨妈之后,吴桂贤心中清楚,这样的“苟且”不过是暂时的安身之地。她怀揣着强烈的危机感,日夜不停地探听消息,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终于,当陕西咸阳新建起新中国第一家国家纺织厂——陕西西北国棉一厂开始招聘工人时,她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并且“踮起脚尖站到了招工队伍的最前面”。

竞争激烈,众多年轻人争夺有限的岗位。更大的难关是厂方的招工年龄限制——最小年龄不得低于16岁。13岁的吴桂贤显然不符合资格,理论上她已被排除在外。但绝望中,她凭着坚强意志,在好心的招工负责人那里争取到一次面试机会。她有下地干活的体力,做饭洗衣的勤劳,还有照顾孩子的责任感,加上手脚勤快,最终顺利通过了考核,成为唯一破格录取的“童工”,正式成为西北国棉一厂第一批工人之一,投身于流水线的生产中。

吴桂贤最令人感动的是,她一直保持着饱满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态度,迅速赢得了年长工友们的认可与喜爱。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成绩。自1958年起,她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厂级标兵,多次荣获三好学员和优秀学员称号。她出色的表现引起了厂里的重视,政治热情也日益高涨,1958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正式党员,并被调入赵梦桃小组,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

赵梦桃是当时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党的八大代表,拥有深厚的纺织技术背景,致力于突破纺织难题。吴桂贤调入赵梦桃小组后,与她建立了良好关系,向她学习了更多技术和管理经验。然而,1963年赵梦桃不幸被查出患癌症病逝,给吴桂贤带来了沉重打击。在擦干眼泪之后,吴桂贤毅然接过重担,带领小组成员奋勇前进,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连续被评为先进标兵。

赵梦桃小组的先进经验被全国纺织系统广泛借鉴。1965年,吴桂贤作为个人及小组代表,荣获全国纺织系统先进典型称号,声名远扬。1964年和1966年,她连续两次受邀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逐渐进入中央领导的视野。不久,她被推选为西北国棉一厂副厂长,开始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单位之间学习与实践。

在特殊历史时期,许多老干部退居二线,反而年轻的吴桂贤迎来了快速成长。她先后担任省委副书记,连续三次当选中央委员,最终因为符合当时的特殊需求,走上了副总理的岗位。1975年,毛主席为了培养革命接班人,明确提出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干部,特别强调要选一位女性副总理。周恩来总理建议从西北工人劳模中选拔,吴桂贤因此得到了重点关注。

她的档案迅速被调入中央,经过中央组织部审查并报请毛主席,获得批准。吴桂贤毫无预兆地被紧急召进北京,甚至在前往北京的路途中仍不知自己将担任什么职务。直到周总理亲自接见,她才知晓自己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尽管感到难以胜任,她提出推辞,但周总理坚持让她在工作中学习成长。1975年底,吴桂贤被正式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年仅37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

她主要分管纺织部、卫生部及工青妇工作,实行类似陈永贵的“三三制”:一年中三分之一时间留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深入地方调查研究。令人感动的是,她每月的工资依旧是西北国棉一厂的76元,没有任何变化。

在“三三制”的安排下,吴桂贤的情绪经历了巨大起伏。她最喜欢回到原单位劳动,那是她最熟悉、最自在的地方,也觉得自己能发挥最大价值。而在中央工作的日子,她政治经验不足,常感受挫和误解,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委屈。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任职不到两年,她决定辞去副总理职务,向党中央递交了申请,要求回到车间。

1976年9月,中央批准了她的请求,她返回山西,重返西北国棉一厂。9月27日,她踏上回家的列车,抵达咸阳后,迫不及待地去了厂里,立刻投入夜班工作。围上那熟悉的白围腰,戴上工作帽,回到熟悉的车间,见到老工友,内心的浮躁和迷茫顿时烟消云散。她依旧坚定地守护着那四台机器,保证工作质量和产量,找回了属于她的踏实和自豪。

吴桂贤一直在西北国棉一厂工作到1988年。步入晚年,她接待了一支来自深圳的考察团,陪同他们参观车间,担任讲解员。当时深圳正在筹划纺织项目,急需有经验的行业专家。吴桂贤希望推荐一些专业大学毕业生,但深圳方面最看重的是她本人,频频邀请她南下工作。虽然她本不愿离开,但她丈夫作为技术干部,看到深圳先行一步引进市场经济的优势,鼓励她前往考察。

最终,在陕西省委主要领导的支持和一系列文件批准后,吴桂贤前往深圳,正式担任鸿华纺织印染公司副总经理,一直到1998年从企业退休。经中共中央批准,她享受正厅级待遇,结束了辉煌而丰富的一生。

---

参考文献:

祁念曾. 吴桂贤:从纺织女工到副总理 [J]. 共产党员, 2007, (04): 19.

黄禹康. 吴桂贤大起大落的人生之路 [J]. 党史博采(纪实), 2007, (07): 30-32.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周... 岳飞少年时跟随乡里的周同学习射箭,能够左右开弓。后来,他又跟随枪术大师陈广学习技击,成为一县之内无敌...
原创 张... 张士诚原名九四,出身为运盐工,由于不堪盐官压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与其弟张士义、张士德、张士信...
原创 奸... 前言 一位冤魂,一名奸臣,一场悲泪,一世宿命。时至今日,秦桧的名字仍然是千古骂名,而忠诚英勇的岳飞精...
趣历史|清官专断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特别是在古代,家庭人口众多,纠纷情况又复杂,对于谁是谁非,外人很难说得清楚。但在...
原创 黄... 黄巢起义,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关于黄巢,后世的看法分歧较大:一些人认为黄巢是个杀戮成性的魔...
原创 刘... 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动荡时代,刘协皇帝名义上是汉朝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袁绍和袁术这对兄弟才真正掌控着那个...
原创 武... 武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是施耐庵笔下的打虎英雄,后来因愤怒杀死了西门庆和潘金莲,还在鸳鸯楼上...
原创 东... 翻考古队的工作日记时,有段描写让我盯着屏幕愣了半天——队员们清理东晋古墓那会,连喘气都透着小心翼翼。...
侯杨方:看待明朝衰亡需寻找历史... 《明亡清兴:1618—1662年的战争、外交与博弈》 作者:侯杨方 版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25年...
原创 陈... 在肖伟俐所著的《帅府家风》中,详细记录了许多开国元帅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家庭...
原创 抗... 谭炳云同志,您真是我们的大功臣啊! 在1951年国庆庆典的盛大场合上,彭德怀举杯对这位穿着简朴的男子...
原创 日... 一个岛国,资源穷得叮当响,地震海啸年年闹,却偏偏几百年、上千年盯着东亚大陆不放,非要把中国搞亡国灭种...
原创 日... 很多人认为,日本的投降是因为美国投下了原子弹,但实际上,日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投降的真正原因与...
原创 清... 清官类电视剧的剧情往往引人入胜,除了故事情节外,演员的精彩演技以及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让观众无法自拔。通...
原创 赤... 《——·前言·——》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孙权面临着一个极为关键的抉择:是选择向北方强敌曹操投降,...
原创 山... 阎锡山晚年生活在台湾,境遇可谓极为落魄和尴尬。自从他失去了权力之后,便开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然而这种...
原创 孙... 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记录了一段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往事。照片中的孙中山,目光坚定、神采奕奕,仿佛能看...
原创 四... 1946年,为应对日益复杂的战争局势,东北民主联军根据不同的战斗需求,先后组建了1纵、2纵、3纵、4...
原创 玄... 秦琼,作为《隋唐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以其威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骑马挥枪,英勇无敌,是战场上的传奇...
原创 清... 前言 在清朝的历史上,有一种极其残忍的刑罚——站笼,这种酷刑在短短两个月内就让370人丧命。它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