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1973年,萧克将军在一次整风大会上作了检讨,提到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那么,究竟是哪三次“站错队”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这些关键时刻。
第一次“站错队”发生在1929年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当时萧克并未站在毛主席一边。在这次大会上,毛主席与朱德就如何发展红四军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主席主张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认为红四军的“前委”应当负责党务和军事,而朱德则坚持“前委”只负责党务,军事事务应由“军委”来处理。双方激烈争辩,连陈毅都难以判断应该支持哪一方,最终经过投票,大部分人支持了朱德,毛主席被撤销了“前委书记”的职务,改由陈毅担任。这个结果让毛主席十分生气,以身体不适为由,离开了红四军。
在这件事情中,萧克选择了支持朱德,并未投毛主席一票。相比之下,林彪坚决站在毛主席一方,认为毛主席的观点才是正确的,这使得毛主席对他深感感激,日后也对他格外倚重。之后,陈毅回到中央向周恩来汇报了这一情况,周恩来经过分析后认为毛主席的观点才是对的,于是让陈毅回来将毛主席请回继续领导红四军,从而平息了这场纷争。
尽管萧克在此事件中“站错队”,但也必须承认,支持朱德的并非他一人,事实上,包括朱德和陈毅在内的很多人都有责任。因此,这件事并不完全反映萧克个人的错误。毛主席的宽广胸怀也从未对萧克心生芥蒂,毕竟他对朱德和陈毅都能够冰释前嫌,怎么会对萧克这个并不重要的人物计较呢?
第二次“站错队”发生在长征途中,当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萧克没有立即表态批评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当时,张国焘背离了中央的战略决策,不同意北上抗日,擅自决定南下。1936年6月,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与萧克指挥的红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会合,张国焘派人迎接并向他们宣扬中央决策的错误,号召大家跟随他继续南下。当时,红六军团的电台坏了,与中央的联系已经中断,萧克因而不清楚事态的发展,也不了解张国焘与中央的分歧。因此,他并未立即表态支持中央,也未站在张国焘一方。
直到萧克与其他同志会见了朱德,才得知张国焘试图分裂中央的阴谋。在朱德和贺龙的组织下,大家开始公开批判张国焘,并要求他遵循中央指示北上,与红军主力会合。后来,萧克自己也回忆起这件事时表示:“当时我们的电台常常坏,长时间无法和中央联系,因此没表态算是站错队吧?”他自己也意识到,当时自己未能及时站出来反对张国焘的错误,应该算是一种“站错队”。
在上世纪80年代,萧克与一位老部下谈话时还笑称:“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不表态的表态’,虽然我没表态,但这也算是一种表态吧!”显然,萧克对于这次“站错队”的事件,并未过于自责,他幽默地自嘲并对自己当时的处境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次“站错队”发生在“文革”期间,萧克自己并未详细讲述,但显然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少困扰和反思。
1955年,萧克本有资格晋升大将军衔,最终却只获得了上将军衔。外界普遍认为,这与他在革命时期的两次“站错队”有关,认为他因此错失了大将军衔。然而,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实际上,军衔的授予并不会因为过去的错误决策而受到影响。萧克未能晋升大将,更多是因为“高开低走”的职务轨迹。
在土地革命时期,萧克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抗战时期是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凭借这些资历,授予大将军衔本应不成问题。然而,到了了解放战争时期,萧克的最高职务只是第四野战军的参谋长,这个职务相比其他几位参谋长并不具备优势。建国后,萧克仅担任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等职务,这些职务与大将的资格差距较大。
1955年授衔时,评定依据不仅仅是历史上的功勋,还包括当时担任的职务和级别。事实上,许多上将的级别和职务与萧克相仿,甚至有些上将职务更低,因此,萧克没有被授予大将军衔,更多是因为他当时的职务和级别决定的,而非所谓的“站错队”问题。
因此,萧克被授上将军衔,主要是根据他当时的职务和地位,而非与过去“站错队”有关。最终,萧克凭借自己的实际贡献,获得了应有的荣耀,而那些关于“站错队”的猜测,也只是外界的误读。
(参考资料:《萧克回忆录》《炎黄春秋》《青年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