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慈禧太后,自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到光绪三十四年崩逝,其以“垂帘听政”的方式,代行皇帝职权,把持朝政大权,乃系晚清时期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同治元年到光绪七年之前,慈禧太后的地位虽然在慈安太后之下,但因为慈安太后“益倦怠,不多闻外事,且辄静摄不出”,实际的朝政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猝然崩逝于储秀宫,由此开启了一个女人独掌朝纲的慈禧时代。
清王朝逐渐没落、衰败的晚清时期,虽然内外交困,但正因为这一时期的动荡和混乱,反倒出现了诸多英雄人物、朝堂大佬。可就算如此,慈禧太后依然稳固掌握晚清政权几乎半个世纪,无人撼动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那么,晚清时期如此多的牛人、能人,为何就扳不倒一个娘们——慈禧太后呢?
其实,慈禧太后对晚清政权的手段办法非常简单,牢牢控制住这4个人,再利用高超的政治权谋手段,予以拉拢、压制的无限循环即可。
这4个人,就是协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后,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同治三年,攻破南京、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后,权势达到顶点,甚至拥有推翻清王朝,取而代之能力的曾国藩;被慈禧太后称为“再造玄黄”之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支撑晚清政权数十年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出身湘军,拥有卓越军事指挥才能,收复新疆的民族影响左宗棠。
上述四个嚣张人物有着一个较为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都握有实权。
爱新觉罗·奕訢,在同治朝初期乃系慈禧太后的绝对支持者,掌握着清朝内阁,掌握着清朝内政外交大权,其皇室宗亲的身份和与诸国公使之间的特殊关系,能为慈禧太后提供绝对程度上的支持和拥护。
也就是说,有他在,朝廷不会乱;诸国对清王朝的态度会有所缓和,对清王朝的侵占会有所缓解。最重要的是,有这位“贤王”存在,朝堂之上不敢有人造次,更不敢公然反对慈禧太后的统治。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人和最高统帅,其对晚清政权而言,绝对是必须依靠的所在。平定太平天国以后,曾国藩手中掌握了将近30万作战剽悍、武器先进、管理先进的地方武装,拥有着绝对程度上的发言权。就当时八旗军队的具体情况而言,曾国藩几乎代表了晚清政权的武装力量,乃系慈禧太后必须依仗和拉拢的对象。
李鸿章,和曾国藩一样,乃系淮军、北洋舰队的创始人和最高统帅,平定捻军以后,李鸿章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几乎能够和湘军相抗衡。但其对于慈禧太后的关键作用,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其交出军权,成为洋务重臣并全权负责清王朝外交事宜时期。这位“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曾经一度是慈禧太后对外事务中的唯一依靠。
左宗棠,虽然出身湘军,但作为手中握手实权的军事将领,尤其是在同治三年和曾国藩成为对头冤家以后,开始成为慈禧太后手中利用的棋子。更重要的是,这位晚清威名赫赫的将领,和诸多皇室宗亲有着极为特殊的亲近关系,对于当时的地主武装能够起到相当程度的平衡和制约。
也就是说,如果掌握这4个晚清时期的实权派人物,慈禧太后就能牢牢掌握朝政大权,不惧任何人的挑战和威胁。
那么,该如何将这4个单挑出来都能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的大男人,掌握于股掌之中,为己所用呢?
我们来看下4人之间的官职变迁和恩怨过程,就能明晰。
同治三年,曾国藩攻破南京,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曾国藩的权势也达到了顶点。慈禧太后对其也极尽恩赏,加封太子太保、赏赐双眼花翎、晋封一等侯爵,并给予爵位世袭罔替的巨大恩宠。曾国藩的权势地位,一时无两。
可就在慈禧太后利用巨大恩赏,将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同时,淮军最高统帅——李鸿章,也得到了双眼花翎的赏赐和一等伯爵位的晋封。更关键的是,太平天故宫失败以后,在湘军、淮军的去留问题上,在慈禧太后一手操作下,李鸿章和曾国藩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并逐渐形成对立局势。
除了和李鸿章成为对立面,早在南京被攻破之前,曾国藩就已经和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因为抢占军功而相互弹劾,并在慈禧太后暧昧的态度下,成为了一辈子的对头冤家。和曾国藩之间产生巨大裂痕以后,慈禧太后非但没有对其进行惩治,反倒将其加封太子太保、赐黄马褂并继续对其委以重任,命其率军北上,并逐步平定西北诸多叛乱,收复新疆,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西北王”。
也就是说,慈禧太后对这三个手握重兵的地方武装领袖,在予以重赏拉拢的同时,还人为制造了三人之间的复杂矛盾和对立局势。让慈禧太后实现了“统统为我所用,但又能相互牵制、不生异心”的理想状态。
掌握住地方武装力量以后,慈禧太后开始对朝堂之上的“一把手”——奕訢,开始了压制。
《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有载:
四年三月,两太后谕责王信任亲戚,内廷召对,时有不检,罢议政王及一切职任。两太后命仍在内廷行走,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入谢,痛哭引咎,两太后复谕:“王亲信重臣,相关休戚,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
注意慈禧太后对奕訢贬黜的时间节点——同治四年,这正是慈禧太后拉拢了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以后。由此,慈禧太后完成了对朝廷和地方的全面掌握。
当然,这只是慈禧太后众多权谋手段、收拢权力行为中的代表性举动,但对着4人的拉拢和压制、平衡,就足以说明其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这就是慈禧太后稳固掌握晚清政权几乎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清史通鉴》、《垂帘太后——慈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