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位网友给我发了昆仑石刻的高清图,早上又看到有位网友留言:“大王看了高清照片后再写一篇呗,还认为字划里的风化程度跟岩石表面一致吗?”
风化程度这个东西,我不懂,不过看了高清图,我的关于刻石为真的感觉又提高了百分之十。再加上十,就百分百了。其实情感上已经百分百了。
通过高清图,之前对于历法的质疑解决了,原来真的不是“廿六”,而是“卅七”。“六”字当时我看第一眼就感觉是“七”,但不知道为什么左旁有那么大的笔画,所以没敢说。这回一看高清图,才知道那不是笔画,而是石刻本来就刻在一块很不平整的石头上,那七左旁的斜笔,实际上是平面落差形成的阴影:
这里要批评仝涛团队的马虎,发布一个重要的学术成果,照片不该拍得那么草率的。这次流出的高清图不知道是谁拍的,也许是驴友?
还有好几个字因为平面落差改变了字的布局,比如:
再如下面的“車”:
“車”字竖笔和最下的横笔就在不同的石面上,横笔之所以往上挑,大概就是尽力让笔画铺在一个平面上。还有“可”:
“可”字的竖弯笔也是直接有落差。
通过高清图,我感觉石块的裂痕可能是在刻石的时候就存在,比如这个“帝”字,最上的长横笔仿佛有意避开了裂缝。虽然这刻石的书手习惯于把横笔写成弧形,但左侧的“五”横笔却不弧,可知“帝”的横笔有可能是有意避开裂缝的。
当然,这点我不肯定,纵观整块石刻,假如真的想避开石块的裂缝,将字和字的布局统筹安排调整一下,也是大致可以做到的。之所以很多笔画依旧刻在裂缝上,似乎又说明当时并无裂缝?假如是今人刻的,我想应该会避开这些裂缝的。
这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其实解决了历法问题,原先的质疑基本上就一扫而光了。因为就文本来说,质疑最大的就是这个,也是“持真说”很难回避的。虽然秦朝的历日本身也有矛盾之处,但这种辩解究竟不是非常有力。至于行款、界线、字的大小、石块风化之类的疑问,都不值得一驳。
我那天躺在床上,一下子没睡着,忽然脑子里过幻灯似的过昆仑刻石这些字,感觉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没有假的可能。因为我在想,如果真要作假,找谁去做呢?谁堪当此大任。书法界我就不考虑了,我知道他们只是写字行,学问多半不行,就算写字,也很难写出秦朝的味道。况且当今哪个书法家通读过《史记》《汉书》?哪个书法家能写几句像样的文言?学术界呢,虽然很多饱学之士,不少是我敬佩的人,但想了一圈,感觉就算他们参与造假,也很难造到十全十美,那种秦汉的气息,是再大的学问难以弥补的。什么一眼假,都是无知妄人的哗众取宠。一句话,伪造这块石刻,其实就是汤姆克鲁斯的电影:mission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