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1日,周恩来总理辞去了外交部长的职务,并将这一职务交给了陈毅,从此,陈毅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二任外交部长。对于这一任命,陈毅并没有感到太多意外,因为自1954年调入中央工作以来,他就已经接触过了外交事务,并且周总理也在有意识地培养他朝这个方向发展。然而,当他正式承担起这个重要职务时,陈毅依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心中不禁担忧自己能否胜任。
当天晚上,陈毅回到家后,与妻子张茜聊起了这件事。他说,自己作为外交部长,未来可能会遇到四种不同的情况。这四种情况是:第一,干出成绩;第二,干得一般;第三,犯大错;第四,得大病。接下来,陈毅详细阐述了他心中的四种可能性。
第一种情况是干出成绩。大家都知道陈毅将军的性格,革命战争年代的经历使他形成了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和超乎常人的工作韧性。如果没有这种决心和毅力,他在南方三年的艰苦游击战中就不可能坚持下来。此外,陈毅在解放战争期间,展现了极强的用人眼光和决策能力。特别是在军事指挥上,他毫不犹豫地将重担交给了粟裕,自己则全力协调大局。这种胸怀和格局,使他有信心在外交工作中同样能取得显著成绩。因此,陈毅心中最理想的情况,便是能够在外交领域有所建树。
第二种情况是干得一般。陈毅虽然有着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但在建国之前,他主要从事军事和地方工作,曾担任过上海市长,也在副总理职务上负责过一些政务,但他从未真正涉足过外交事务。建国后,周恩来总理有意培养他从事外交工作,开始带他出国访问,帮助他逐渐适应外交的复杂性。初时,陈毅对于自己的外交能力并没有太多信心,因为外交工作要求极高,不仅需要精准判断国际和国内形势,还涉及复杂的礼仪和语言规范,一句无意中的失言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陈毅甚至一度主动建议周总理继续担任外交部长,而自己只做副部长。然而,周总理却坚定地告诉他,这是毛主席与自己的共识,不容推辞。尽管如此,陈毅依旧心存疑虑,认为即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达到周总理的卓越成就,顶多只能干得平凡一些。
第三种情况是犯大错。外交事务关乎国家的对外形象,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国际关系,稍有疏忽或决策失误,就可能酿成外交事件。尽管陈毅已经在周总理的指导下接触了几年的外交工作,但国际形势瞬息万变,他深知自己依然缺乏足够的经验,难免会在某些关键时刻出现不可预见的错误。更何况,陈毅为人直爽、性格豪放,有时言辞过于随意,容易言之不谨。比如在一次赴非洲访问期间,陈毅在记者会上毫不掩饰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结果引发了外界的误解和猜测,周总理得知后,也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
最后,第四种情况是得大病。外交工作的压力极大,尤其是频繁的长途飞行和时差调整,常常让人身心俱疲。陈毅深知,外交不仅考验人的智力和应变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支撑。而他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不如年轻时,因此他早已做好了身体可能出现问题的准备,并且提醒妻子要做好心理准备,毕竟,外交工作是一次巨大的身心挑战。
尽管深知这些挑战,陈毅作为一名老革命家,依旧选择了勇敢地担起这个重担。凭借他坚定的决心、过人的气度和敏锐的外交头脑,陈毅在外交工作中逐渐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赢得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致好评。
例如,在1965年9月29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外国记者提问道:“很多人认为中国好战,您也是好战分子,您怎么看?”陈毅毫不犹豫地回应道:“老子就是好战!老子就是好战分子!我们中国人本来不想打仗,可是有人要打,那就打好了!美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总是想挑起战争,老子早就想打仗了,老子头发都等白了!打就早打,如果现在不打将来打,老子等不上,老子还有儿子,老子的儿子也要跟他们打!”这番话气吞山河,显示出中国人民不畏战斗、不怕困难的气魄,现场掌声雷动。
毛主席听到后,高兴地表示:“讲得好啊!陈老总这个外交部长,是个真正的外交部长,这下子,外国人也知道了,我们的这位外交部长可不好惹!”而周总理则高度评价道:“陈老总讲话非常有气势,符合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国威军威。有时候,说话滴水不漏并不一定是好事,适当的气势和力量才更能让人印象深刻,陈老总做到了这一点,比我说得还好,效果也更好。”
通过这些事件,陈毅不仅在外交工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威严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