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蒋介石的人都知道,他早年曾在日本东京的振武学校学习,毕业后还曾在日本陆军部队服役。那么,他在军队中度过的这段时间具体经历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蒋介石于1910年冬季从振武学校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日本高田陆军第13师团野炮兵第19联队,担任二等兵。作为二等兵,他在军队中处于最低的军衔等级。刚进入部队时,所有的繁重杂活都落在他这一层级的士兵身上,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命令,绝对不允许有丝毫懈怠或借口。
日本军队的等级制度极为严格,二等兵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为上级提供各种服务,比如每天给上级准备洗脸水、洗脚水,擦拭皮鞋等日常琐事。蒋介石自然也逃不开这些“杂务”。
蒋介石所在的野炮兵联队主要负责两项关键任务:一是维护和保养大炮,二是照顾运输大炮的马匹。那个年代,马是大炮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对马匹的照顾尤为重要。维护大炮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而蒋介石作为新兵,主要分配到照顾马匹的工作,这相当于《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初打杂的阶段。
但照顾马匹可不只是简单地喂食那么简单,还得给马匹进行擦洗和按摩,这绝对是一项劳累的体力活。蒋介石每天早晨洗漱完毕后,就要开始为马匹仔细擦洗身体,从头到脚一丝不苟,然后给它们进行按摩,帮助促进血液循环,使马匹迅速恢复和进入工作状态。
到了晚上,他还要重复这一流程,为马匹放松肌肉,帮助它们更好地休息。要照顾的马不止一两匹,而是几十匹,因此这项工作既繁重又费时。蒋介石每天完成这些工作后,常常感到全身疲惫,回到宿舍后几乎是倒头就睡。
饮食条件同样艰苦,每顿饭只供应一碗粗糙的米饭,而且还常常掺杂一些沙子,以此锻炼士兵的吃苦耐劳精神。配菜极其简单,通常只有腌制的咸萝卜,只有到了周末才会吃到新鲜的蔬菜。蒋介石每天的工作量很大,这点饭菜根本无法满足他的体力需求,时常感到饥饿。
此外,高田所在的新潟县冬天极其寒冷,被称为日本的“雪窝”,气候恶劣。蒋介石出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浙江奉化江南水乡,初到高田,自然非常不适应寒冷的天气,经常生病。
不过,年轻的蒋介石当时只有23岁,心怀革命理想,斗志昂扬,因此他勇于面对这些困难。比如说在吃饭的问题上,蒋介石后来回忆:“刚入伍时,大家都觉得吃得不够,但一个月后习惯了,反而不觉得少了。据调查,食量有限制之前,学生生病的很多,实行限制三个月后,病倒的人反而减少了。”
对于严寒天气,蒋介石起初也难以适应,但他主动向老兵学习,用雪擦身体,甚至洗冷水澡。没过多久,他就不怕冷了,身体变得强健。蒋介石总结道:“好的身体,天生只有三分,剩下七分全靠锻炼……到现在仍然觉得以苦为乐、不怕艰险的精神,完全来自这段经历。”
因此,这段服兵役的经历对蒋介石意义非凡。虽然他身材瘦小,但身体素质极佳,鲜少生病,正是那时锻炼出来的。事实上,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然需要经历这样艰苦的磨炼,用刻苦的训练把身体中的惰性消除,才能变得坚强,从容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
蒋介石如此,毛泽东和周恩来也同样经历过类似的锻炼。比如毛泽东,上学期间就非常重视身体锻炼,还提出了著名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采用了多种锻炼方式,包括风浴、雨浴、雪浴、霜浴等,利用大自然的风霜雨雪锤炼身体。据说有一次暴雨夜,毛泽东竟跑到岳麓山顶,在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中跑步,令人振奋。
周恩来小时候生活在江苏淮安的江南水乡,但12岁时因家庭变故,迁往辽宁沈阳。由温暖的江南转至寒冷的东北,他起初非常不适应,但他积极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身体也得到了极大锻炼。周总理后来回忆:“十二岁那年离家去东北,是我生活和思想转折的关键。如果没有这次离家,我一生可能无所成就,像留在家里的兄弟们一样,走向悲剧。”
所以,当我们面对不适应的环境时,不应被困难击倒,而应勇于接受挑战,积极改变自己,这样才能获得最大锻炼,受益终生。
(参考资料:《蒋介石传》《毛泽东与蒋介石》《河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