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英雄出少年”绝非空洞之言。在古代历史上,涌现过许多少年英雄,其中秦国的甘罗尤为突出,年仅十二岁便被任命为丞相,令世人惊叹不已。
如今,十二岁的孩子多处于懵懂无知的阶段,然而甘罗却在这个年纪,凭借智慧与谋略,轻松助秦国攻下十一座城池,且未曾动用一兵一卒,实在令人称奇。
如此年幼却有如此惊人的才能,甘罗本应前途无量,未来必有作为。可令人疑惑的是,自甘罗担任丞相以来,他的身影却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甘罗出身名门,是秦国左丞相甘茂的孙子,自幼便受到祖父的影响,对纵横捭阖之术有浓厚兴趣,天资聪颖的他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在他十二岁那年,祖父甘茂辞世,甘罗因此官拜上卿,即相当于丞相的高位。
关于甘罗的身世,流传着不少奇异传说。有一种说法称甘罗“只有娘亲,没有父亲”,这是为何呢?原来他的母亲是位老丞相的女儿,某日在城郊与嫂子散步时,偶遇一穗谷子提前成熟,她出于好奇将其食用,没想到竟由此怀孕。
此事传开后,老丞相非常愤怒,因为古代极为讲究名节。于是他的女儿向他详细解释了事情的经过。老丞相亲自前往事发地查看,果然发现那穗谷子是生长在一个螺蛳壳中,且已深入地下三尺。孩子出生后,便取名为甘罗,象征早熟的谷穗。幼年时期,甘罗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记忆力惊人,十二岁时便荣升丞相。
还有一段关于甘罗的趣闻。甘罗的祖父甘茂是秦国宰相,秦王某次听闻甘茂能“找到公鸡蛋”,便让他献上。甘茂为难之际,甘罗出面应对,向秦王解释甘茂在家“生孩子”,惹得秦王不悦,甘罗却巧妙地反问:“那公鸡怎么会下蛋呢?”这机智幽默的回答让秦王对甘罗刮目相看,深为赏识。
虽然甘罗是秦国人,祖父身居高位,但因祖父被政敌陷害,不得不逃往魏国,甘家由此衰落。甘罗自小怀有宏大抱负,成为了吕不韦麾下的门客,吕不韦麾下聚集三千余人,甘罗担任少庶子一职,苦苦等待一展身手的机会。
机遇终于降临。当时,权倾朝野的吕不韦谋划攻打赵国,欲联合燕国形成合力。为此,派遣蔡泽赴燕国任大臣,历经三年艰苦努力,促使燕王派遣太子丹赴秦做人质。吕不韦计划派张唐赴燕国担任相国,加强两国联盟,攻打赵国。
然而张唐拒绝出使,理由是自己曾协助秦昭襄王攻赵,赵国对他深恨若狂,悬赏捕捉者土地百里。张唐认为前往燕国必须穿越赵国,等于送死。吕不韦对此束手无策,苦恼不已。
此时甘罗自告奋勇,表示能说服张唐赴燕。年仅十二岁的甘罗虽被吕不韦半信半疑,但他用历史典故说明自己能力。甘罗举例说,古时项橐七岁便教孔子,自己虽小,却不妨一试。吕不韦终于同意。
甘罗找到张唐,巧妙提问:“你与白起谁的功劳更大?”张唐称白起战绩辉煌,功绩胜过自己。又问:“范雎与吕不韦谁权势更大?”张唐回答吕不韦更具权势。甘罗进一步指出范雎欲攻赵被白起阻止,并警示张唐不去燕国的后果。张唐醒悟,随即准备启程。
张唐的行程定下后,甘罗亲自前往赵国帮忙疏通关节。吕不韦将甘罗解决张唐问题的事迹告诉秦始皇,令朝中倍感信服。
抵达赵国后,赵王亲自迎接甘罗,虽为孩童,仍礼遇有加。甘罗直言不讳,建议赵国送五座城池以换回太子丹,借此联手抵抗燕国。赵王采纳建议,送出五城,秦国也履行承诺。赵国随后进攻燕国,攻下三十六座城池,并将其中十一座划给秦国。
凭此计策,甘罗未动兵一卒便助秦国获得十一座城池。秦始皇得知大喜,任命甘罗为上卿,即丞相。但之后甘罗却逐渐销声匿迹,史书上记载寥寥。
关于甘罗的结局,有两种猜测:一是吕不韦死后,其招揽的门客被驱逐,甘罗为避祸逃至西南被害。二是吕不韦因嫉妒甘罗的崛起,设计除去他。甘罗虽年轻,却已有实力与吕不韦并肩,威胁到后者的地位。
秦始皇提拔甘罗,一方面是看中他的才华,期望其未来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制衡吕不韦权势。无论出于何种考量,这都体现了甘罗作为少年天才的特殊地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