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时勉:涉嫌气死明仁宗,得罪大太监王振,三进监狱,为何能善终
迪丽瓦拉
2025-09-16 16:32:13
0

改写后的文章:

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重病卧床。就在他奄奄一息、气息奄奄时,他愤怒地告诉朝中的大臣们:“李时勉在朝堂上侮辱我!”朱高炽的话带着怒气与不甘,显然对李时勉有着深深的怨恨。当天晚上,朱高炽终于不治身亡。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后,听到父亲临终前所言,勃然大怒。身为新皇的他誓言要严惩李时勉,甚至决定斩了他。但在紧要关头,李时勉却巧妙地说出了几句话,不仅成功化解了朱瞻基的怒气,还让他转怒为喜,最终恢复了李时勉的官职。

李时勉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他能在朱高炽死前激怒皇帝,却能巧妙化解危机,甚至保住自己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位一生忠直、波折不断却最终安然度过风波的老臣。

李时勉,名李懋,字时勉,作为古代一位具有特殊经历的官员,他在明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他字“时勉”,但其实这个名字也有类似于唐伯虎的情况。唐伯虎名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而李时勉也以字行世,少有人记得他真正的名字。

李时勉出生于明朝建立的第六年,那个时候,明朝刚刚开始稳固,年轻的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对于像李时勉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科举便是通向官场的唯一途径。李时勉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年仅五岁便开始读书。他的学习之刻苦堪称传奇——每当寒冬来临,李时勉就用被子将双脚裹好,放进桶里继续埋头读书,从不因外界寒冷而中断学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时勉终于在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凭借着二十多年寒窗苦读,成功考中进士,迈入了官场的门槛。然而,李时勉的性格刚烈直率,甚至有些执拗,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并非一帆风顺,仕途之路充满坎坷。

1421年,对于明朝来说,是充满变动的一年。朱棣经过一场政变登基后,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时局动荡不安,不久后,北京刚刚完工的三大殿便在一场大火中被毁,民间传闻纷纷,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意的警告,预示着北京不该成为大明的都城。

即便朱棣自信满满,坚持北京应该成为都城,但这一事件依然使得他心中有了几分动摇,他急忙命令大臣们上书,求解灾火的真正原因。在这时,李时勉立即上书,言辞激烈地提出了多项意见,其中尤以迁都问题最为敏感。李时勉的奏折中提到,北京的营建耗费巨大,百姓负担沉重,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压力。此外,他还指出,皇帝不应容忍某些外国使节近距离接触。

朱棣看到这些意见,情绪激动,奏折随即被他愤怒摔在地上。过了一会儿,他再次捡起奏折,发现除了这些让他不满的言辞,其他的建议仍然有其道理。最终,李时勉的一些建议得到了采纳,但那两条关于迁都和接待外国使节的意见,却成了朱棣心头的“雷区”。

然而,李时勉的不幸并未就此结束。很快,他便遭到诬陷,被投入监狱,且在其中度过了超过一年的时光。史书没有明确说明李时勉为何入狱,但从时局来看,朱棣曾命令严惩敢再提迁都之事的大臣,因此,李时勉可能正是因为坚持自己看法而被利用为替罪羊。

在三杨之一杨荣的帮助下,李时勉终于恢复了原职。接下来,随着朱棣的去世,李时勉又迎来了新的波折。

朱高炽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推行言路开放,鼓励大臣提出建议。然而,李时勉的直言不讳再次让他陷入了困境。当他提交的奏折过于尖锐,言辞触及了朱高炽的一些敏感点,朱高炽愤怒不已,命令将李时勉拖入宫中审问。即使被面对皇帝的怒火,李时勉依然毫不退让,言辞激烈,最后被武士用金瓜打断了三根肋骨。

尽管如此,李时勉并未屈服,依旧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坚持每日上奏。几天后,朱高炽忍无可忍,将他关进锦衣卫监狱,准备让他在那里死去。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正当李时勉命悬一线时,曾受他恩惠的锦衣卫千户在视察监狱时发现了他,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为李时勉治伤,甚至提供了海外的灵药,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这时,朱高炽的健康已经急剧恶化。身材肥胖的他长期沉迷声色,终因气愤过度导致健康崩溃,最终在病床上去世。临终时,朱高炽仍心怀怨气,怒斥李时勉在朝堂上的“侮辱”。几乎在说完这些话后,他便离开了人世。朱高炽的死因至今仍未有定论,但他在临终时的激动情绪,或许是他心脏病突发的导火索。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继位,开始了他的统治。然而,他继位后的第一年,面对诸多政务,难以顾及监狱中的李时勉。直到一年后,他才听闻李时勉的事情。愤怒的朱瞻基决定亲自审问这位“冒犯先帝”的大臣。当李时勉被押至他面前,朱瞻基立刻质问他,要求他说明与父亲朱高炽之间的事情。

李时勉在跪地后,简短的两句话令朱瞻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提到,朱高炽在孝期未满时过度宠幸妃嫔,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朱高炽让自己——即还是皇太子的朱瞻基——远离北京、前往南京,更是对皇权的极大不尊。

朱瞻基听后,内心的痛处被触动,沉默片刻后,他决定立即恢复李时勉的职务,感慨道:“你真是忠臣啊,真是太难为你了。”从此,李时勉再度步入朝堂,恢复了原有的职务。

李时勉的忠诚和刚直,使得他即便屡次陷入监狱,最终依旧能够迎来解救。甚至在晚年时,他依然因为关心国家大事,书信上表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得以在朱祁镇的支持下退休。退休后,李时勉离开京城,却始终未能摆脱国家的命运。当瓦剌入侵时,李时勉依旧为国忧心,未曾忘记自己一生所肩负的责任。

李时勉这一生,跨越了七朝,得罪了三位皇帝,三度入狱,却始终以忠直为本,死后依然为后人所铭记。《明史》评价他:“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注解。

你认为,李时勉是否真如史书所写,体现了忠诚与刚直的精髓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朱... 洪武元年,经过16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终于在南京登基,开创了明朝的基业,被尊为明太祖。继位之后,朱元...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毛主席曾评价他为封建王朝中的最杰出皇帝,这一评价无疑体现了刘邦非凡的历史地位和实力。刘邦...
原创 民...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 ...
原创 吕... 三国时期,吕蒙在击杀关羽后不久却突然暴病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许多猜测。吕蒙正值壮年,身心健康,为什么...
原创 清... 在清代的许多宫廷剧中,宫女往往给人一种卑微的印象。她们似乎只要稍微不合主子的心意,便会遭遇严厉的惩罚...
原创 希... 在您阅读本文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下方的“关注”按钮,以便日后我们能持续为您推荐类似文章,也方便您参...
原创 乞... 提到朱元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从一位家境贫寒、生活困顿的少年,凭借着超凡的毅力...
原创 清...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不仅方便您随时讨论和分享,还能带来一种全新的参与感...
原创 诸...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蜀汉的军师诸葛亮,其生命的篇章永远定格在了54岁,然而这很可能是他的虚岁。如果按照...
原创 民... 当然,这里是对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内容和字数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加入了一些细节描写: --- 民国时...
2025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 21日,2025(乙巳)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甘肃省天水市举行。当日,海峡两岸共祭中华人文始祖...
原创 志... 在抗美援朝战役中,韩军第1师的师长白善烨曾因一场胜利而准备带领部队进军鸭绿江。然而,在前进的途中,他...
原创 他... 在中国抗日战争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铁道游击队。作为中国抵抗力量的...
原创 毛...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在许多毛主席的经典照片中,我们常能...
原创 他...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次举行大规模授衔仪式。在这次历史性授衔中,当时担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
原创 欧... 在俄罗斯地图的西南角,有个叫卡尔梅克共和国的地方。 要是你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准得揉揉眼睛,满大街跑...
原创 苏... 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苏轼,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赤壁赋》更是被广泛收录进语文课本,成为古文经...
原创 1... 当然可以!以下是改写后的版本,我保持了原文的整体字数和语义,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让文章更丰富生动...
原创 清... 在清朝乾隆年间,张英与张廷玉父子的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这对父子都曾担任过朝廷宰相职务,他们为官清廉、...
日本高中校服的历史变迁 制服的起源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并没有“学校”这一概念,也没有校规校责这些学校指导。在当时,作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