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时勉:涉嫌气死明仁宗,得罪大太监王振,三进监狱,为何能善终
迪丽瓦拉
2025-09-16 16:32:13
0

改写后的文章:

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重病卧床。就在他奄奄一息、气息奄奄时,他愤怒地告诉朝中的大臣们:“李时勉在朝堂上侮辱我!”朱高炽的话带着怒气与不甘,显然对李时勉有着深深的怨恨。当天晚上,朱高炽终于不治身亡。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继位后,听到父亲临终前所言,勃然大怒。身为新皇的他誓言要严惩李时勉,甚至决定斩了他。但在紧要关头,李时勉却巧妙地说出了几句话,不仅成功化解了朱瞻基的怒气,还让他转怒为喜,最终恢复了李时勉的官职。

李时勉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他能在朱高炽死前激怒皇帝,却能巧妙化解危机,甚至保住自己的命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位一生忠直、波折不断却最终安然度过风波的老臣。

李时勉,名李懋,字时勉,作为古代一位具有特殊经历的官员,他在明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虽然很多人只知道他字“时勉”,但其实这个名字也有类似于唐伯虎的情况。唐伯虎名叫唐寅,“伯虎”是他的字,而李时勉也以字行世,少有人记得他真正的名字。

李时勉出生于明朝建立的第六年,那个时候,明朝刚刚开始稳固,年轻的国家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对于像李时勉这样的寒门子弟来说,科举便是通向官场的唯一途径。李时勉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年仅五岁便开始读书。他的学习之刻苦堪称传奇——每当寒冬来临,李时勉就用被子将双脚裹好,放进桶里继续埋头读书,从不因外界寒冷而中断学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李时勉终于在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凭借着二十多年寒窗苦读,成功考中进士,迈入了官场的门槛。然而,李时勉的性格刚烈直率,甚至有些执拗,这使得他在官场上并非一帆风顺,仕途之路充满坎坷。

1421年,对于明朝来说,是充满变动的一年。朱棣经过一场政变登基后,不顾众多大臣的反对,决定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时局动荡不安,不久后,北京刚刚完工的三大殿便在一场大火中被毁,民间传闻纷纷,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意的警告,预示着北京不该成为大明的都城。

即便朱棣自信满满,坚持北京应该成为都城,但这一事件依然使得他心中有了几分动摇,他急忙命令大臣们上书,求解灾火的真正原因。在这时,李时勉立即上书,言辞激烈地提出了多项意见,其中尤以迁都问题最为敏感。李时勉的奏折中提到,北京的营建耗费巨大,百姓负担沉重,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压力。此外,他还指出,皇帝不应容忍某些外国使节近距离接触。

朱棣看到这些意见,情绪激动,奏折随即被他愤怒摔在地上。过了一会儿,他再次捡起奏折,发现除了这些让他不满的言辞,其他的建议仍然有其道理。最终,李时勉的一些建议得到了采纳,但那两条关于迁都和接待外国使节的意见,却成了朱棣心头的“雷区”。

然而,李时勉的不幸并未就此结束。很快,他便遭到诬陷,被投入监狱,且在其中度过了超过一年的时光。史书没有明确说明李时勉为何入狱,但从时局来看,朱棣曾命令严惩敢再提迁都之事的大臣,因此,李时勉可能正是因为坚持自己看法而被利用为替罪羊。

在三杨之一杨荣的帮助下,李时勉终于恢复了原职。接下来,随着朱棣的去世,李时勉又迎来了新的波折。

朱高炽继位后,第一件事便是推行言路开放,鼓励大臣提出建议。然而,李时勉的直言不讳再次让他陷入了困境。当他提交的奏折过于尖锐,言辞触及了朱高炽的一些敏感点,朱高炽愤怒不已,命令将李时勉拖入宫中审问。即使被面对皇帝的怒火,李时勉依然毫不退让,言辞激烈,最后被武士用金瓜打断了三根肋骨。

尽管如此,李时勉并未屈服,依旧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坚持每日上奏。几天后,朱高炽忍无可忍,将他关进锦衣卫监狱,准备让他在那里死去。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正当李时勉命悬一线时,曾受他恩惠的锦衣卫千户在视察监狱时发现了他,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为李时勉治伤,甚至提供了海外的灵药,帮助他度过了难关。

这时,朱高炽的健康已经急剧恶化。身材肥胖的他长期沉迷声色,终因气愤过度导致健康崩溃,最终在病床上去世。临终时,朱高炽仍心怀怨气,怒斥李时勉在朝堂上的“侮辱”。几乎在说完这些话后,他便离开了人世。朱高炽的死因至今仍未有定论,但他在临终时的激动情绪,或许是他心脏病突发的导火索。

朱高炽去世后,朱瞻基继位,开始了他的统治。然而,他继位后的第一年,面对诸多政务,难以顾及监狱中的李时勉。直到一年后,他才听闻李时勉的事情。愤怒的朱瞻基决定亲自审问这位“冒犯先帝”的大臣。当李时勉被押至他面前,朱瞻基立刻质问他,要求他说明与父亲朱高炽之间的事情。

李时勉在跪地后,简短的两句话令朱瞻基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他提到,朱高炽在孝期未满时过度宠幸妃嫔,损害了自身的身体健康,而朱高炽让自己——即还是皇太子的朱瞻基——远离北京、前往南京,更是对皇权的极大不尊。

朱瞻基听后,内心的痛处被触动,沉默片刻后,他决定立即恢复李时勉的职务,感慨道:“你真是忠臣啊,真是太难为你了。”从此,李时勉再度步入朝堂,恢复了原有的职务。

李时勉的忠诚和刚直,使得他即便屡次陷入监狱,最终依旧能够迎来解救。甚至在晚年时,他依然因为关心国家大事,书信上表提出自己的建议,最终得以在朱祁镇的支持下退休。退休后,李时勉离开京城,却始终未能摆脱国家的命运。当瓦剌入侵时,李时勉依旧为国忧心,未曾忘记自己一生所肩负的责任。

李时勉这一生,跨越了七朝,得罪了三位皇帝,三度入狱,却始终以忠直为本,死后依然为后人所铭记。《明史》评价他:“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的一生,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注解。

你认为,李时勉是否真如史书所写,体现了忠诚与刚直的精髓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忍... 唐朝末代皇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以大唐盛世闻名于世。无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外交方面...
原创 夏... 一、大禹 禹,姓姒,名文命,是夏后氏的开国君王,亦为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之一。他的父亲是鲧,母亲则是有...
原创 抗...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红军主力开始转变为八路军,并形成了三师六旅十二团的建制,全面投入到抗日...
原创 咸... 在清朝历史中,提到最幸运的皇帝,很多人会首先想到乾隆。而如果说到最命运多舛的皇帝,咸丰无疑是其中之一...
原创 为... 周瑜,作为东吴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人物,他的智慧与勇气在三国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
原创 废... 刘裕年轻时的生活,仿佛像是刘邦的影像,充满了被人白眼的困境。尽管他并非刘邦的亲后代,而是刘邦弟弟刘交...
原创 商... 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烹饪中不可少的调味料,更是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元素。在古代,盐更是...
1932年陕西霍乱致10多万人... 全文共2904字 | 阅读需7分钟 1932年,陕西省关中和陕北地区爆发罕见的霍乱疫情。1932年6...
原创 此...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项羽无疑是一位英勇的英雄。尽管最终他未能成功,却依然深受后世推崇。许多人认为...
原创 慈... 给领导提意见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如果遇到那些脾气暴躁、不喜欢听真话的领导,你提出的意见不仅可能白费功...
原创 白... 前言 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上,白起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战神,他的战功彪炳,难以超越。然而,历史上真的没...
原创 叶... 在清朝的历史中,有两个家族因其显赫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清朝皇室背后的重要支柱。这两个家族分别...
原创 靖... 北宋末年,经济虽然繁荣,但朝廷依旧腐败黑暗,局部的起义不断爆发,警示着统治者。 公元1125年,金...
原创 北... 公元1056年,北宋仁宗赵祯将年号改为嘉祐,并开始铸造嘉祐元宝、嘉祐通宝。这些钱币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字...
原创 汉... 受古代言情小说的影响,很多人误以为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丞相一职,并且这个职务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皇帝...
原创 清... 清朝时期,百姓的生活困苦异常,尤其是在盗匪横行的年代,民众的生计更加艰难。盗贼们的肆虐给百姓带来了无...
原创 刘... 楚汉之争发生在两千多年前,尽管时光已久,但这段历史依然是后世学者和文人常常研究的话题。虽然项羽最终未...
原创 汉...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四位历史人物我们都非常熟悉。通常人们将他们合称为秦皇汉...
原创 曹... 曹操为什么没有统一天下,而刘邦却能够成功?许多人认为曹操的能力比刘邦更强,其实问题并不简单,不能仅仅...
原创 李...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主动退位,九年后因病去世。在这段时间里,他做了一件让人惊讶的大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