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胡宗南是周恩来的黄埔军校学生,但两人的关系远非简单的师生关系那么单纯。1924年,28岁的胡宗南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而不久后,当时26岁的周恩来也来到了黄埔,担任政治部主任。老师比学生还年轻两岁,这样的年龄差距让胡宗南起初对这位年轻的政治主任心存轻视。
此外,在胡宗南和其他同学看来,上黄埔军校主要是学习军事技能,政治理论则显得空洞且无关紧要,因此他们对政治部的工作并不重视。胡宗南起初自然也没把周恩来放在眼里,认为这位年轻老师不过是政治说教者。然而,有能力的人从来不怕别人的轻视。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逐渐改变了学生们的看法。
在周恩来到来之前,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经历了两任:戴季陶和邵元冲。但这两位都坚持传统封建思想,强调“忠君报国”,让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毫无兴趣。直到周恩来接手后,他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不仅改变了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在精神风貌和表现形式上焕然一新,深受学生们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
胡宗南正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他经常主动向周恩来请教问题,还积极参与周恩来发起的“血花剧社”,与陈赓、蒋先云等战友一起创作了许多革命题材的戏剧,反响热烈。可以说,虽然当时胡宗南是国民党党员,但他的思想已经受到共产党理念的影响,这都离不开周恩来的引导和培养。
到了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中山舰事件”,周恩来被迫离开黄埔军校。很多人为避嫌都没有去送别,只有胡宗南坚持前往,为此周恩来深受感动。从此,两人身处不同阵营,彼此对立,胡宗南积极参与围剿红军,而周恩来却一直对这位昔日学生抱有期待。1936年9月,周恩来还亲笔给胡宗南写信,劝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信中写道:“十年来,兄以剿共成名,私心则以兄尚未成民族英雄为憾。今春红军东向,曾联红军中黄埔同学多人,致书左右,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请,惟未蒙即予赞同。然私衷总以兄绝非勇于内战怯于对外之人,时机未熟,在兄或亦有难言之隐也。兄在黄埔为先进,亦为蒋先生所最信赖之人,果能立排浮议,立停内战,则颂之者将遍于国人。此着克成,全国抗日战争方能切实进行,西北御侮行动,亦必能统一步骤,不致为日寇各个击破,陷民族、国家于万劫不复也。”
胡宗南收到这封信后,虽然心中感触颇深,但身处高位的他已经无法按内心所愿行动,便将信保存,却未作回信。随后西安事变爆发,各方势力剑拔弩张,何应钦甚至下令胡宗南率军攻打西安。此时,周恩来再次写信劝诫胡宗南,以大义相劝。胡宗南被感动,最终决定按兵不动,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抗战全面爆发后,我党扎根延安,而延安正处于胡宗南的势力范围。虽国共合作,但蒋介石始终怀有清党意图。为此,周恩来派遣熊向晖渗入胡宗南身边,及时掌握其动态,保障延安安全。熊向晖向延安传递了大量情报。有人说胡宗南一直未察觉此事,但其实他不可能这么轻信敌人。他之所以未揭穿熊向晖,有多重考虑:一是当时双方合作,尚未到公开对抗的地步,保密需求不高;二是胡宗南在利用熊向晖传递虚假信息,进行反间;三是出于对周恩来的旧情,胡宗南选择宽容。
1943年7月,周恩来途经西安时,胡宗南特地设宴款待恩师,并派熊向晖去迎接和送行,这层关系极其微妙,透露出复杂的情谊。
解放战争爆发后,胡宗南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曾攻占延安,但我党并未遭受实质性损失。长达一年的陕北转战中,胡宗南部队虽紧追不舍,却始终“追不上”,明眼人早已看穿其中端倪。
那几年,周恩来始终未放弃策反胡宗南。直到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派胡宗南亲信张新前去劝降。张新是胡宗南的老乡,深得其信任。解放战争中张新被俘后叛变,现为彭德怀一野总部工作人员,此行充满希望。
1949年10月,两人见面时,新中国已成立,国民政府已然没落。胡宗南内心复杂:一方面他明白国民党不得人心,败局已定,共产党才是正确方向;但另一方面,他仍秉持“忠君报国”的传统思想,觉得蒋介石对他知遇有恩,不忍背叛。
他问张新:“共产党如何看待文天祥?”张新回答:“文天祥不向异族屈服,为民族尽节,理所当然被尊为民族英雄。可我们现在所为,并非为民族尽节,故不能成为文天祥那样的英雄。”张新的话有理:文天祥是抗外侮的楷模,而如今的内战是中国人内斗,只有站人民一边才明智。
然而,胡宗南无法释怀,哽咽着说:“士为知己者死,我不能对不起校长!”最终,他拒绝了共产党的劝降,随蒋介石离开大陆,终未回归祖国。1962年2月14日,胡宗南去世,享年66岁。
1965年7月,李宗仁回国,周恩来与他谈及多位老友,提起胡宗南时说:“我和他打过交道,他一生反共为主。但听说他入黄埔前曾当小学教师,颇具正义感;入黄埔后与蒋介石搭上了老乡关系,跟随蒋介石,这当然不好;不过他在上海和黄河流域也抗击过日本侵略者;兵败大西南时,也抗衡过蒋介石。要写他们的故事,还是得像鲁迅总结《红楼梦》那样,敢于如实描写,不要非黑即白。”
可见,周恩来对这位学生依然满怀惋惜与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胡宗南大传》《周恩来与国民党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