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吕布,看过三国的人都不陌生。他是东汉末年出了名的猛将,“人中吕布”这话流传了千百年,形容他的武力值在当时几乎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小说里写他“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关张三兄弟联手才勉强和他打个平手;还有“辕门射戟”,百步之外射中戟尖化解危机,这些故事把他的神勇传得家喻户晓。
但历史上真实的吕布,勇猛是真勇猛,可惜性格上的短板也实实在在,最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吕布这人,论单打独斗没人能敌,可论谋略和决断力就差远了。他早年跟着丁原混,后来为了一匹赤兔马就杀了丁原投靠董卓,没多久又因为貂蝉反杀董卓,反复无常的名声就这么传开了。
别人投靠主公讲究个忠诚,他倒好,谁给好处就跟谁,难怪大家说他“三姓家奴”。这样的性格,注定了他很难得到真正的信任,手下人跟着他心里也不踏实。
比如他打下徐州后,陈宫多次劝他联刘抗曹,他偏要听老婆的话怀疑陈宫,结果错失良机。
不过吕布手下倒是有三个厉害角色:张辽、臧霸、高顺。这三个人后来命运不同,尤其是高顺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先说张辽,大家都知道他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逍遥津一战打得孙权抱头鼠窜,威名远扬。但很少有人知道,张辽早年跟着吕布的时候其实没受太多重用。
吕布更看重的是自己的亲戚和嫡系,像魏续这种关系户,而张辽这种外姓将领很难进入核心圈子。直到吕布败亡,张辽投降曹操,才算真正遇到明主,从此大放异彩。
臧霸的名气没张辽那么大,但本事一点不差。他早年在陶谦手下当骑都尉,后来自己拉了一支队伍,和孙观、吴敦等人割据开阳一带,妥妥的一方诸侯。
吕布势力强的时候,他就投靠吕布,吕布败了,他又归顺曹操。曹操对他挺看重,让他继续镇守东方,后来他在对抗东吴的战役中屡立战功,死后还被追封为威侯。
臧霸这人很务实,懂得审时度势,不纠结于所谓的“忠诚”,只看谁能成大事,这种处世哲学让他在乱世中得以善终。
最特别的当属高顺,这个人在三国将领里简直是个“异类”。他不喝酒,不收礼,生活极其简朴,一门心思都放在治军上。
他带的“陷阵营”只有七百多人,却个个都是精锐,号称“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建安元年,吕布的部将郝萌在袁术唆使下叛乱,连夜攻打吕布的治所。
吕布一时间搞不清是谁造反,慌慌张张跑到高顺营中。高顺只问了一句“将军听到叛乱者的口音了吗?”吕布说像是河内人,高顺立刻判断是郝萌,带着部队就去平叛,很快就斩杀了郝萌,这份判断力和执行力让人惊叹。
高顺不仅会打仗,还有政治头脑。他多次劝吕布:“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这话简直是肺腑之言,可惜吕布根本听不进去。
后来吕布甚至把高顺的“陷阵营”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统领,只有打仗的时候才把兵权还给高顺。换作别人,早就心生怨恨了,可高顺毫无怨言,依然尽心尽力地打仗。
吕布被曹操围困下邳时,高顺和陈宫建议分兵驻守,互相呼应,吕布本来答应了,结果老婆一哭一闹,他又反悔了。
最后城破被俘,张辽、臧霸都投降了曹操,高顺却一言不发。曹操问他:“你投降吗?”高顺不说话,曹操又问,还是不吭声。
曹操爱才是真的,当年关羽投降,他好吃好喝地供着,送宝马送官印,可高顺这种“死硬派”让他犯了难。
高顺的忠诚太纯粹了,他认准了吕布为主公,就绝不背叛,哪怕吕布多次冷落他、猜忌他。
曹操需要的是能为自己所用的人,而高顺这种“愚忠”,在乱世中反而成了危险的存在,既然不能为我所用,那就只能除掉。
高顺的死,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碰撞。曹操代表的是实用主义,他可以接纳投降的张辽、臧霸,甚至曾经背叛过他的张绣,只要你有能力,肯真心效力,既往不咎。
而高顺坚守的是传统的忠义,认准了主公就从一而终,不管主公是对是错。这种忠义在后世被褒奖,说他“威武不能屈”,但在当时的政治博弈中,却成了致命伤。
曹操杀高顺,不是因为他不厉害,恰恰是因为他太厉害又太固执,这样的人留在身边,万一哪天又铁了心对抗自己,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