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刚刚开始时,天下还有两百多个诸侯国;而当战国时期来临时,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到了不到三十个,并且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缩减。 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共赢基本上并不存在,更多的情况是各国在短期内进行联合。 情况稍微好一点的,是在达成目标后大家选择停战,比如曾经联合攻击秦国的几个国家; 但情况稍微糟糕一些的,则是完成目标后,各国开始背地里暗中策划背叛,像宋国曾经就做过这种事情。 因此,当苏秦提出合纵这一战略时,张仪立刻表示,这个计划很难成功,因为它违背了大势的方向。 果然,经过短暂的联合之后,关东各国就开始了内讧,接着张仪便展开了自己的行动。 首先,张仪找到了魏国,给他们分析了一番形势。 他说:魏国,你们四面楚歌,到处都是敌人。现在苏秦给你们灌了迷魂汤,让你们与我们秦国为敌,你们想过后果吗? 你们虽然组成了强大的联军,但我们秦国不怕你们,只要守住函谷关,你们又能拿我们怎样? 但是,如果你们打击我们秦国,魏国的未来就不太妙了。 打败我们秦国后,魏国能够安稳吗?你们魏国和齐国、楚国、赵国、韩国接壤,一旦没有了秦国这个敌人,你觉得他们会放过你们,还是会把你们当做下一个目标?
从春秋开始,大家就一直在进行兼并战争,你们魏国也逃不脱这个宿命。 等到这些国家开始互相争斗,甚至联合起来攻打魏国时,我们秦国再添把火,你们魏国能承受得住吗? 张仪的一番话让魏国感到非常不安。他虽然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在劝说,但他说的每句话都是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打败秦国,楚国是最大的受益者,魏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虽然苏秦一直说,打败秦国后,大家可以共同瓜分秦地,但只要稍微动脑子想想,就会明白这根本不现实。 燕国和齐国根本不接壤秦国,他们怎么可能参与瓜分秦地呢? 魏国倒是与秦国接壤,但如果魏国想要瓜分秦国土地,楚国会同意吗? 别看楚国现在答应得好好的,一旦真的打败秦国,所谓的承诺和协议很可能会被随时撕毁。 毕竟,在那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年代,誓言这种东西根本不值一提,谁信谁傻。 于是,魏国立刻表示:我们绝对不敢得罪大秦,现在我们决定弃暗投明,和秦国重新站在一起! 魏国背叛了联盟,导致联军形势变得非常被动。就在这个时候,东方的齐国和燕国又出现了问题。 事情发生得非常巧合:燕国国王和一位权臣在进行禅让游戏时,突然爆发了内乱,齐国趁机入侵,直接将燕国灭掉。 联盟本来还在考虑如何惩罚魏国的背叛行为,结果齐国的这一步棋打破了局面,大家纷纷转向指责齐国。 然而,齐国还没来得及做出回应,秦国又开始出兵攻打韩国。 这一连串的事件几乎接连发生,导致盟军高层头痛不已,根本不知道要先处理哪一件事。 最后,在关东各国的干预下,齐国只得从燕国撤军,而秦国则先后攻打韩国和赵国,抢占了几块土地后才撤兵。 从表面上看,联盟似乎仍然存在,但谁都知道,这个破碎的联盟已经摇摇欲坠,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可能就会崩溃。 张仪在旁边观察着,觉得这个联盟的气数已经尽了,应该给他们最后一击,于是他开始了出使楚国的计划。 接下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张仪欺楚事件发生了,具体过程我们在上一章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实际上,在张仪出使楚国之前,联军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但前提是秦国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只是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袭击。 如果秦国真的全面出兵,联合的各国说不定又会重新集结,甚至楚国和三晋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抵御秦国。 因此,张仪此行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楚国和三晋的联盟彻底破裂。他的方法也很直接,就是让楚国和齐国反目成仇,毕竟此时的燕国已经没有什么威胁。 最终,楚怀王在秦国和齐国之间选择了秦国,而结果他完全输了。 这也让后世的读者嘲笑了楚怀王两千多年,而对于魏国和齐国这些率先背叛盟约的国家,却没有多少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