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之前提到过黄埔军校的第二期情况。第二期的开班日期是1924年8月14日,毕业时间是1925年9月6日,顺利毕业的学员总人数为449人。这个人数比第一期的645人少了将近200人,而与之后的几期相比,这个数字也要少得多。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第二期的学员中,真正出名的将领并不多。在我军方面,最著名的两位是卢德铭和周逸群,但这两位将领早早牺牲,未能有更大的贡献。国军方面,虽有三位稍有名气,分别是钟松、邱清泉和郑介民,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并不高,显得比较平凡。
那么,为什么第二期的学员如此不显赫呢?这个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黄埔军校第二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是来自第一期的留级生。这些学员要么因为身体原因,要么因个人事务中断学业,选择在第二期继续学习。黄埔军校第一期招生时,报名人数高达1200多人。然而,当时黄埔军校的招生范围仅限于广州,因为那时只有广州在国民党控制之下,其他地区还在旧军阀手中。这些旧军阀不支持国民党开办军校,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国民党抢夺他们的优秀人才。因此,其他省市的报名者多是通过国民党一大各省代表的物色和选拔。而这种选拔过程显然无法做到完全公正,导致了许多关系户的加入。例如,著名将领郑洞国,他就是通过自己做厘金局局长的哥哥郑潼国的关系,替代了一个名为黄鳌的考生名额参加黄埔军校的考试。虽然郑洞国通过关系入学,但他有着真正的才学。在中学毕业后,他曾在小学任教,能够教授地理和英语。他在考入黄埔军校前,正在湖南大学的前身——长沙商业专门学校学习,并且在期末考试中,四门功课都得了满分,成为全校第一。不过,像郑洞国这样既有能力又优秀的人并不多。一些通过关系进入黄埔军校的人,尽管文化成绩很好,但因为他们生活优越、不能吃苦,军事科目上总是达不到要求。结果,这些人只能留级,重新在二期继续学习。 其次,黄埔军校第二期中,还包括了部分来自湘军和川军的学员。这些学员原本是从湘军讲武学堂合并过来的,总人数有158人,四川也派来了20多位学员。因此,二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背后有地方军阀的支持,属于湘军和川军的嫡系。这些学员除非非常优秀,否则蒋中正(即老蒋)并不会对他们特别重视。 因此,黄埔二期中,一些学员是第一期中成绩不佳的留级生,加上一部分地方军阀的嫡系,蒋中正自然不会特别重用他们。像郑介民之所以能得到重用,一度当上军统局局长,是因为他在1925年时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与蒋中正有过同学关系,并且负责过蒋中正的安全。钟松则被称为打不死,直到解放战争期间,才由于胡宗南的推荐才得到了重用。邱清泉也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才逐渐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