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诸葛亮和赵云是三国时期的三位传奇人物。刘备创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诸葛亮则因其超凡的智慧,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负责国家的内政与军务;赵云则以无畏的勇气和忠诚著称,是蜀汉的主力将领之一。关于这三人的关系,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常常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在赵云威望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诸葛亮始终没有让他回到前线担任重要职务?据史书记载,刘备在临终时说了不可忍使尔四个字,似乎暗示了其中的深层原因。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身体虚弱,他对诸葛亮吐露心事,语气诚恳而沉痛,说出不可忍使尔这四个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隐藏了刘备对赵云深深的敬意以及对军事秩序的深切忧虑。后人通过这四个字,试图理解为何在赵云依然拥有很高威望的情况下,诸葛亮始终没有让他重新担任重要的军事职务,直到刘备去世,这一局面都未曾改变。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理清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刘备对赵云的器重是显而易见的,他一直称赵云为子龙,并高度评价他的勇武和忠诚。赵云也深知刘备对自己的期望,因此,他始终尽心尽力地为刘备效忠,完成各种任务。相比之下,诸葛亮则对赵云的特殊地位保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他担心,如果赵云的权势过大,会引起其他将领的嫉妒和不满;同时,诸葛亮也担心赵云的地位过高,会打乱军中的等级秩序,破坏军中的纪律。从刘备的不可忍使尔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刘备的用人哲学非常讲究。他信任赵云的才能和忠诚,但他也明白,过分提升某个人的位置可能会给军队带来不稳定因素。刘备知道,将赵云推到一个过高的位置,可能会给整个军队带来压力,甚至影响指挥体系的正常运作。因此,他不愿意让赵云承担过重的职务,也不希望赵云成为其他将领的眼中钉,或者是一个潜在的矛盾点。 对于诸葛亮而言,这位深谙人事的谋士,理解刘备的苦心与顾虑。他没有公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选择默默接受这个安排,以此来维护整个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深知赵云的重要性,但他始终把大局、蜀汉的统治根基以及军中的纪律放在首位,始终顺从刘备的意图,维持军中的平衡与秩序。同时,诸葛亮也不想给赵云增添过多的心理负担,希望赵云能够专注于自己目前的职责,避免因为权力斗争而影响到他在战场上的专注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