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与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进行了几场战斗,并且都取得了胜利。这些胜利不仅使得张学良对红军的实力产生了新的看法,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共产党及其抗战立场。
1936年3月4日,张学良在洛川与中共代表李克农会面,并毫不客气地提出了三个直接而尖锐的问题。那三个问题分别是:
第一个:你们红军真的是在抗日吗?
第二个:红军内部究竟是不是团结的?
第三个:你们支持抗日,可为什么要反对蒋介石?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张学良的疑虑。我们先来详细解读第一个问题。
张学良提到,红军自称是在抗日,但如果真的是在抗日,为什么红军要远赴大西北,而不直接前往东北或华北,那里才是日军的占领区呢?大西北并没有日军的存在,红军为何不去东北直接打击侵略者呢?要知道,东北沦陷后,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的目标一直是要回到东北抗日。如果红军在这里与日军作战,岂不是正与自己的目标相符?他不禁感到困惑。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非常尖锐的。那么,李克农是如何回应的呢?
李克农首先纠正了张学良的一个误解:红军从江西出发并不是主动选择来到陕北,而是被蒋介石逼迫的。红军在江西的苏区建立了坚实的根据地,但蒋介石五次调集大军进行围剿,最终在第五次围剿中,红军遭遇了严重的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漫长的长征。
李克农继续解释,红军最初的目标并不是陕北,而是与贺龙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会合,但由于蒋介石的重兵封锁,红军只得放弃原定路线,继续西行。直到1935年9月,毛主席在报纸上意外看到陕北红军的消息,才决定前往与他们会合。因此,红军来到陕北是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后的选择,而非最初的计划。
此外,李克农还补充说,红军在陕北扎根并非逃避抗日,而是为了积蓄力量。就像朱毛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一样,红军若想持续发展、稳固局势,必须拥有一个坚实的后方,而陕北是一个理想的地方。
接下来是张学良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红军内部是不是团结?
这个问题之所以尖锐,是因为在长征过程中,张国焘曾试图分裂红军并另立中央,这无疑是一次严重的内部分裂。而红军一直号称“团结”,但张学良显然对此产生了怀疑。如果将来东北军和红军联手,红军内部还会不会再发生类似的分裂事件呢?这是张学良心中的一大顾虑。
张国焘事件的恶劣程度确实前所未有,这一事件差点导致红军陷入无法挽回的危机。如果不是叶剑英及时发现了张国焘的密电,如果不是毛主席果断决策率军北上,后果可能难以想象。
面对张学良的疑虑,李克农没有回避,他坦言,张国焘事件确实给红军带来了困扰,但那毕竟是少数人的行为,绝大多数红军指战员依然支持中央的领导。李克农指出,红军长征途中,张国焘南下后遇到的困难重重,最终不得不北上与中央红军重新会师,这一点,历史早已验证。
第三个问题则是:既然红军支持抗日,为什么要反对蒋介石?
在张学良看来,蒋介石是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握着几乎所有的资源。如果要领导全国抗日,蒋介石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红军却公开提出“反蒋抗日”的口号。张学良对这个问题产生了疑问:如果排除了蒋介石,红军是否有能力完成抗日的任务呢?
这个问题无疑触动了张学良内心的核心,众多支持抗日的人民恐怕也同样心存疑问。李克农的回答非常直接且有理有据。他指出,共产党一贯主张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要支持抗日,敢于抗日,就可以联合。但是,蒋介石多年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严酷镇压进步力量,对外却对日本侵略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日本侵占中国的大片领土。以蒋介石这样的领导人来抗日,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克农强调,蒋介石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任何有正义感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为了团结那些真正有抗日决心的力量,必须要打出“反蒋抗日”的旗帜。
张学良听后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久久没有说话。
李克农的回答既合情又合理,打消了张学良对红军的偏见,逐渐改变了他对共产党的看法,也为张学良后来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
多年后,张学良曾评价李克农:“李公非将非帅,但文武兼备,才思敏捷果敢,是难得的人才!”他还写下了一首诗:“君在此处嗟叹惜,念及彼时悔思量。若与李公抗倭寇,留下丹情慰后人。”
可惜的是,张学良错过了与李克农共同抗敌的机会,这不仅是张学良的遗憾,也是李克农的遗憾。
——参考资料:《西安事变》《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