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高宗灭高句丽,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迪丽瓦拉
2025-09-17 01:31:21
0

公元七世纪,东北亚的风云变幻仿佛比宫斗剧还要精彩!隋炀帝杨广三度出征高句丽,最终却导致了自己国家的覆灭;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炀帝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调整战略,继续向高句丽出手!

那么,问题来了:高句丽究竟藏了什么“宝贝”,让隋唐统治者视其为心腹大患,非得打破脑袋攻打它不可?

公元611年,大隋王朝的战鼓响彻辽东大地。百万大军聚集,旌旗飞扬,铁甲如云,气吞万里,仿佛要把天都撞破。这支庞大的军队由隋炀帝杨广亲自指挥,目标直指辽东之外的高句丽!

然而,一切都得从高句丽的“不安分”说起。早在隋文帝时期,高句丽就已开始“张狂”,多次扰乱辽西边境,甚至暗中与突厥建立了联系。隋文帝多次警告,但高句丽表面上诚恳道歉,实际上却暗地里扩张。最终,隋朝决定动手,但由于隋军指挥混乱、高层腐化,第一次进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让高句丽顺利“滑跪”并承认错误。

然而,认错的背后并非悔改,而是高句丽为了保住家园而暂时低头。隋文帝的警告并未打消高句丽的野心,反而使得它更加心生不安,到了隋炀帝即位时,高句丽的野心显现得更加明显。

公元611年,隋炀帝终于决定亲自出征。隋朝动员全国之力,调集了113.38万大军,兵员浩大,后勤支援庞大,几乎集结了隋朝的全部战力。开战初期,隋军凭借兵力优势,频频取得局部胜利,几乎压制了高句丽的抵抗。

然而,战场上很快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辽东的战场地形复杂,后勤保障困难,特别是粮草补给成了最大的问题。与此同时,高句丽军队熟悉地形,采用游击战术和伏击战术,给隋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尤其是在612年的辽东战役,隋军本以为能够迅速拿下高句丽的要塞,没想到高句丽凭借坚固的城防和高超的反击策略,把隋军拖入了消耗战。最为致命的一战发生在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隋军在攻城未果的情况下,因粮草耗尽而被迫撤退,但撤退过程中遭遇了高句丽军队的反击,近30万隋军被围歼,只有少数士兵侥幸逃回。

这一惨败彻底打击了隋军士气,隋炀帝气得无法忍受,决定在613年和614年再次发起攻势。然而,连年的征战导致了隋军士气低迷,国内财政困窘,民众疾苦,最终导致了隋朝的崩溃。

这一系列的失败和无休止的战斗,最终使得隋朝在大业七年(618年)灭亡,而隋炀帝的雄图也随之化为泡影。

进入贞观年间,唐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经济逐步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开始回升。然而,高句丽并未因隋朝的失败而收敛,它趁唐朝政权尚未完全稳固的过渡期,继续扩张领土,还与突厥、百济等势力结成同盟,意图挑战唐朝。

到了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自出征。唐军从幽州(今北京)出发,主力十余万精锐,配合战马、战船等后勤力量,一路推进至辽东。唐太宗打战争讲究章法,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始终保持冷静。开战初期,唐军连克辽东多个城池,尤其是白岩城、盖牟城的迅速陷落,充分展示了唐军的强大作战能力。

然而,高句丽可不是纸老虎。当唐军进攻安市城时,局面变得异常棘手。安市城是高句丽最为坚固的防线,城墙高大坚固,防守严密,唐军围攻数月,但始终未能攻克。最激烈的时候,唐军甚至动用了巨型攻城器械,但依旧无法突破高句丽的坚固防守。由于冬季逼近、粮草紧张,李世民最终决定撤军,虽然唐军在某些战役中占了优势,但这次征战并未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

唐太宗心有不甘,表面上看似没有遭遇重大损失,但心中的那份“遗憾”却一直未曾消散。甚至在晚年,他还计划继续发动攻势,但因为蜀地百姓起义的问题,他的计划被迫搁置。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征讨高句丽的任务落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肩上。与隋炀帝的冒进和唐太宗的谨慎相比,唐高宗决定采取彻底的围剿战略。高句丽政局动荡不安,权臣渊盖苏文去世后,内部纷争不断,局势已是风雨飘摇。

唐朝抓住这一时机,决定与新罗结盟,发动最后的攻势。公元668年,唐军与新罗联手,李勣、薛仁贵等名将亲自指挥,全面进攻高句丽腹地。高句丽抵抗力已是强弩之末,唐军在压倒性的优势下,迅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关键战役发生在鸭绿江畔,唐军以雷霆之势突破高句丽的最后防线,直取平壤。高句丽的末代国王高藏无奈投降,唐军迅速占领了平壤,高句丽最终灭亡。唐朝随即在东北建立了都督府,直接管控此地,稳固了东北边疆。

这场历时七十余年的战争,终于在唐高宗时期画上了句号。从隋炀帝的失败,到唐太宗的中途撤退,再到唐高宗的彻底胜利,唐朝最终完成了对东北亚的全面控制。

为什么高句丽必须灭亡?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政权,它更是一个长期威胁中原王朝安全的“定时炸弹”。隋炀帝为了威慑周边反而被高句丽拖垮;唐太宗虽然采取谨慎的策略,但最终还是未能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而唐高宗则抓住时机,发动最后一战,一举铲除了高句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东北布局,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格局。高句丽虽已消失,但它的历史仍将在人们的记忆中延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史记》中为何有文字是倒着印的 《史记》是金圣叹评点的六大奇书之一,不过金氏认为“奇”主要是指文辞精妙。其实在形式上,《史记》也有一...
原创 5... 1955年,大授衔的前夕,毛主席专门召见了负责授衔的官员,特意叮嘱他们:一定要将阎红彦将军列入上将名...
原创 首... 1960年某一天,卧床不起的贺炳炎将军突然感慨地说道:“要是不当成都军区司令,我或许还能多活二十年。...
原创 蒋...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中,有一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学员,他不仅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还成功成为了蒋介石身...
原创 清... 历朝历代的辅政大臣,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治下久经考验的重臣。这些人通常因其出色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在辅佐...
原创 为... 好的,我会根据您的要求重新改写文章,并在其中加入一些细节描述,确保字数变化不大,语义保留原意。以下是...
原创 秦... 文|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谈起“千古一帝”,大多数人心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是秦始皇。 秦...
原创 大... 1955年秋天,刚刚结束大授衔的林维先,怀着满怀期待的心情,乘坐火车一路南下,前往武汉探望他的老上司...
原创 周...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在临终时发出的绝望呐喊。多次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最终总是败下阵来,这让他心...
原创 秦... 秦始皇素有“千古一帝”的美誉,原因在于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然而,秦朝的统治却异常...
原创 美... 这场世纪豪赌:日本制铁2万亿日元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背后的全球博弈 一场看似普通的商业收购,却在全球经济...
原创 管... 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名臣——管仲,因病辞世。 管仲的去世不仅结束了他的个人传奇,也标...
原创 新... 革命时期的风云变幻无常,每一位革命者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生死常常悬于一线,而普通百姓的生活也随时...
原创 北... 你可能听说过杨业,民间故事里称之为“杨令公”。 雁门关一战,他带着几千人马,硬是顶住了辽国几万大军的...
原创 关...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围攻了樊城与襄阳,将这些城池包围得水泄不通。凭借地形的有利优...
跟着文物,穿越到唐朝 本报杭州6月24日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恬怡) 24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
原创 清... 2014年,曾低调生活了95年的她,横跨三个历史时期,作为清朝贵族血统的最后一位格格,最终闭上了她传...
原创 历... 历史长河中,许多大人物的决策往往决定了时代的走向,有时一个微小的举动便能引发重大的历史变革,改变整个...
原创 惋... 好的,我将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有的语义,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生动和丰富: --- 文/...
原创 开... 万历十七年的状元焦竑曾如此评价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他认为这些猛将数量众多,其中最为勇猛的当属开平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