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唐高宗灭高句丽,为什么一定要打高句丽?
迪丽瓦拉
2025-09-17 01:31:21
0

公元七世纪,东北亚的风云变幻仿佛比宫斗剧还要精彩!隋炀帝杨广三度出征高句丽,最终却导致了自己国家的覆灭;唐太宗李世民从隋炀帝的失败中汲取教训,调整战略,继续向高句丽出手!

那么,问题来了:高句丽究竟藏了什么“宝贝”,让隋唐统治者视其为心腹大患,非得打破脑袋攻打它不可?

公元611年,大隋王朝的战鼓响彻辽东大地。百万大军聚集,旌旗飞扬,铁甲如云,气吞万里,仿佛要把天都撞破。这支庞大的军队由隋炀帝杨广亲自指挥,目标直指辽东之外的高句丽!

然而,一切都得从高句丽的“不安分”说起。早在隋文帝时期,高句丽就已开始“张狂”,多次扰乱辽西边境,甚至暗中与突厥建立了联系。隋文帝多次警告,但高句丽表面上诚恳道歉,实际上却暗地里扩张。最终,隋朝决定动手,但由于隋军指挥混乱、高层腐化,第一次进攻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让高句丽顺利“滑跪”并承认错误。

然而,认错的背后并非悔改,而是高句丽为了保住家园而暂时低头。隋文帝的警告并未打消高句丽的野心,反而使得它更加心生不安,到了隋炀帝即位时,高句丽的野心显现得更加明显。

公元611年,隋炀帝终于决定亲自出征。隋朝动员全国之力,调集了113.38万大军,兵员浩大,后勤支援庞大,几乎集结了隋朝的全部战力。开战初期,隋军凭借兵力优势,频频取得局部胜利,几乎压制了高句丽的抵抗。

然而,战场上很快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辽东的战场地形复杂,后勤保障困难,特别是粮草补给成了最大的问题。与此同时,高句丽军队熟悉地形,采用游击战术和伏击战术,给隋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尤其是在612年的辽东战役,隋军本以为能够迅速拿下高句丽的要塞,没想到高句丽凭借坚固的城防和高超的反击策略,把隋军拖入了消耗战。最为致命的一战发生在萨水(今朝鲜清川江)。隋军在攻城未果的情况下,因粮草耗尽而被迫撤退,但撤退过程中遭遇了高句丽军队的反击,近30万隋军被围歼,只有少数士兵侥幸逃回。

这一惨败彻底打击了隋军士气,隋炀帝气得无法忍受,决定在613年和614年再次发起攻势。然而,连年的征战导致了隋军士气低迷,国内财政困窘,民众疾苦,最终导致了隋朝的崩溃。

这一系列的失败和无休止的战斗,最终使得隋朝在大业七年(618年)灭亡,而隋炀帝的雄图也随之化为泡影。

进入贞观年间,唐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经济逐步复苏,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开始回升。然而,高句丽并未因隋朝的失败而收敛,它趁唐朝政权尚未完全稳固的过渡期,继续扩张领土,还与突厥、百济等势力结成同盟,意图挑战唐朝。

到了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决定亲自出征。唐军从幽州(今北京)出发,主力十余万精锐,配合战马、战船等后勤力量,一路推进至辽东。唐太宗打战争讲究章法,采用“稳扎稳打”的策略,始终保持冷静。开战初期,唐军连克辽东多个城池,尤其是白岩城、盖牟城的迅速陷落,充分展示了唐军的强大作战能力。

然而,高句丽可不是纸老虎。当唐军进攻安市城时,局面变得异常棘手。安市城是高句丽最为坚固的防线,城墙高大坚固,防守严密,唐军围攻数月,但始终未能攻克。最激烈的时候,唐军甚至动用了巨型攻城器械,但依旧无法突破高句丽的坚固防守。由于冬季逼近、粮草紧张,李世民最终决定撤军,虽然唐军在某些战役中占了优势,但这次征战并未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

唐太宗心有不甘,表面上看似没有遭遇重大损失,但心中的那份“遗憾”却一直未曾消散。甚至在晚年,他还计划继续发动攻势,但因为蜀地百姓起义的问题,他的计划被迫搁置。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征讨高句丽的任务落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肩上。与隋炀帝的冒进和唐太宗的谨慎相比,唐高宗决定采取彻底的围剿战略。高句丽政局动荡不安,权臣渊盖苏文去世后,内部纷争不断,局势已是风雨飘摇。

唐朝抓住这一时机,决定与新罗结盟,发动最后的攻势。公元668年,唐军与新罗联手,李勣、薛仁贵等名将亲自指挥,全面进攻高句丽腹地。高句丽抵抗力已是强弩之末,唐军在压倒性的优势下,迅速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关键战役发生在鸭绿江畔,唐军以雷霆之势突破高句丽的最后防线,直取平壤。高句丽的末代国王高藏无奈投降,唐军迅速占领了平壤,高句丽最终灭亡。唐朝随即在东北建立了都督府,直接管控此地,稳固了东北边疆。

这场历时七十余年的战争,终于在唐高宗时期画上了句号。从隋炀帝的失败,到唐太宗的中途撤退,再到唐高宗的彻底胜利,唐朝最终完成了对东北亚的全面控制。

为什么高句丽必须灭亡?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政权,它更是一个长期威胁中原王朝安全的“定时炸弹”。隋炀帝为了威慑周边反而被高句丽拖垮;唐太宗虽然采取谨慎的策略,但最终还是未能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而唐高宗则抓住时机,发动最后一战,一举铲除了高句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东北布局,也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格局。高句丽虽已消失,但它的历史仍将在人们的记忆中延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纸币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一定不陌生。在过去的几年里,纸币曾是我们日常交易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如今它已经...
原创 王... 王陵是沛县的一个知名豪门大户,他与另一位豪强雍齿有着深厚的交情。那时,刘邦在沛县担任亭长,渴望进入当...
原创 活... 在小说《天龙八部》里面,有个高开低走的悲剧人物:慕容复。慕容复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慕容燕国的宗室后代。慕...
中外嘉宾走进江西吉州窑 领略陶... 11月20日,“人权行动看中国·2025”江西行活动参访团来到江西吉安县,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
原创 截... “截江救阿斗”是《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情节,它不仅展示了赵云的忠诚和英勇,还充分体现了赵云的智...
原创 多... 前言 我们是否曾设想过,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如何在复杂的宫廷争斗中,奋不顾身地为自己深爱的兄长出手相...
观展 溯源 探微(上新了) 刻纹石器 这是我国史前文化中流行的一种特殊石器,在内蒙古敖汉兴隆洼、辽宁阜新查海、山东泰安大汶口等遗...
原创 以... 历史长河中的智者抉择——诸葛亮为何选择刘备而非曹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有一位人物凭借其卓越的智...
原创 五... 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这五位将领是蜀国阵营中的重要人物,每个人的武功都非常强大...
原创 历... 有句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一些历史在后代的流传中被改变,原本的真相被掩盖。由于古代的文化和科...
原创 元...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曾经两次尝试征讨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元朝甚至还筹划了第三次东征日本的行动,但...
原创 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掌控的封建王朝,它的前朝是元朝,后来的清朝则是另一个强大的政权。明朝能...
原创 晋...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八月,太原城外的晋恭王坟园旁,突然出现了一队人马。领头的那人手持朝廷敕...
原创 清... 华夏大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明和王朝。从远古的尧舜禹时期,开始开疆拓土,奠定了...
明中期景德镇青花瓷考古持续深入 近年来,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考古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号沉船被确认为明正德年间商船,...
原创 五... 五代十国:安重荣起兵造反,冯道负晋主托孤 天福六年(公元941年)冬季,晋主忆起桑维翰之言,北巡邺...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 # 浙江造光绪元宝当十铜元:晚清货币改革的实物见证与收藏珍品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上,光绪元宝铜元是晚清...
原创 他...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许多杰出的武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传奇故事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像三国时期的张飞和赵...
原创 汉... 刘协不缺杀掉曹操的心,也不缺杀掉曹操的机会,缺的是杀掉曹操后还能保证自己没事儿的方法。如果杀了曹操一...
原创 印... 在17世纪的北美,随着第一批欧洲殖民者的船只驶入这片未知的新大陆,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贸易模式。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