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蒙古22年灭西夏,23年灭金,为何灭南宋用了将近50年?
迪丽瓦拉
2025-09-17 01:32:51
0

明朝的建立是在元朝衰落之后,而元朝是由蒙古人所建立的。蒙古的崛起起源于12世纪,而蒙古帝国的辉煌时期,则与成吉思汗密切相关。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不仅成功统一了蒙古,还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此后,蒙古开始向外扩展,不断征讨西夏、金朝以及南宋。消灭西夏花了22年,击败金朝耗费了23年,而征服南宋却长达近50年,结束了自唐朝以来的长期割据局面。

那么,为什么蒙古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征服南宋呢?一个流传较广的解释是,郭靖和黄蓉在襄阳坚守,给蒙古造成了巨大的阻力。然而,这只是小说和影视剧中的虚构,并非历史真相。许多人认为,蒙古的强大从成吉思汗开始,毕竟他统一了蒙古,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事实上,蒙古人本身就是一个战斗力极强的民族。可以说,他们天生就具备成为战士的素质。正是因为蒙古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直到铁木真出现,才让这个强悍的民族走向统一。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并非唯一。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便是类似的例子。努尔哈赤将分散的建州女真统一,收复了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成为整个女真部落的实际领袖,开始与明朝对抗。人们常常误解,认为一个国家能够征服另一个国家,是因为前者的文明程度更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征服并不总是因为技术或文化的优越,而往往是因为战士们的勇猛和军事手段的高效。

蒙古军的军事体系相对简单,却极其有效。尽管蒙古的官僚制度没有南宋那样复杂,但他们在武器的研究上非常出色,特别是在弓箭的使用上。蒙古的弓箭以射程远、威力大著称,能穿透最坚固的盔甲。相比之下,南宋的神臂弓虽然也有一定威力,但在与蒙古的对比中仍显得逊色。

然而,我们也要承认,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武器。即使是装备精良的军队,也不一定能取胜。比如,《亮剑》中的李云龙面对日本军的精锐部队,最终凭借勇气和战略逆袭成功。武器好不代表必胜,决定胜败的更重要因素是作战将士的勇气和决策。就像靖难之役中的李景隆,即使拥有60万大军,依旧被朱棣打得溃不成军。

和蒙古人作战,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他们的箭术。蒙古兵战斗时,总是在不断地射箭——进攻前射,进攻时射,撤退时也射。这种持续的远程攻击让对手难以接近。与蒙古作战,总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常常让人倍感挫败。

此外,蒙古人的屠城战术也是他们的标志性手段之一。他们屠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打击敌人,也为了让敌人彻底屈服。如果城池不投降,他们就摧毁整个城市,甚至对投降的城市也不放过。因为蒙古人认为,留下这些人可能会成为日后威胁的源头。成吉思汗曾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这一称号便反映了他的残暴与高效。

蒙古的屠城战术对于敌人的心理打击极大。以金朝为例,金朝的总人口在鼎盛时期为768万,而在蒙古灭金时,金朝仅剩87万户。南宋在蒙古征伐下,也从1267万减少到937万户。蒙古的强大之处,正是源于他们擅长射箭和屠城,而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抵抗力量。

然而,面对蒙古的强大,南宋却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尽管南宋的士兵普遍被认为柔弱,但他们并不惧怕蒙古的屠城策略,始终在坚持反抗。例如,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进攻合州,表面看似容易的一战,结果竟打了五个月。合州的守将王坚不仅成功守住了城池,还将蒙哥击伤。这一事件让蒙古贵族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些看似柔弱的南宋人如此坚强。

南宋的抗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反抗,更有精神上的坚韧。1279年,南宋最后的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投海自尽,标志着南宋的灭亡。在这个过程中,文天祥的表现尤为突出。被蒙古俘虏后,文天祥始终坚持不屈,拒绝投降,直至死于刑场。即使面对元朝的强大压力,他依旧不屈不挠,成为了南宋抵抗精神的象征。

然而,蒙古征服南宋的时间如此漫长,并非仅仅因为南宋的抵抗顽强。实际上,蒙古自身在征伐过程中也遇到了内乱和权力更替的问题。成吉思汗的去世以及其后蒙古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了蒙古在一段时间内无法集中力量对南宋发动全面攻势。尤其是在忽必烈上位前,蒙古的政治局势一直不稳定,直到他稳固了大汗之位后,才开始了对南宋的全面征伐。

此外,南宋的地理环境也给蒙古军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南宋位于南方,河流纵横,山地丘陵多,尤其是地形复杂,蒙古的骑兵在这种环境下无法充分发挥优势。尤其是在攻打襄阳时,蒙古军才意识到,缺乏水军成为他们征战南宋的一个重要障碍。为了攻下襄阳,蒙古不得不投入大量资源训练水军,这一过程显然需要时间。

总结起来,蒙古征服南宋用了近50年的时间,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南宋人民的坚韧抵抗,特别是文天祥等人的英雄气概;其次,南宋复杂的地形和气候给蒙古军队带来了适应困难;最后,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经过一系列的汗权更替和内乱,直到忽必烈上位后,才重新集中力量进行对南宋的征伐。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史记》中为何有文字是倒着印的 《史记》是金圣叹评点的六大奇书之一,不过金氏认为“奇”主要是指文辞精妙。其实在形式上,《史记》也有一...
原创 5... 1955年,大授衔的前夕,毛主席专门召见了负责授衔的官员,特意叮嘱他们:一定要将阎红彦将军列入上将名...
原创 首... 1960年某一天,卧床不起的贺炳炎将军突然感慨地说道:“要是不当成都军区司令,我或许还能多活二十年。...
原创 蒋... 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中,有一位并不为人所熟知的学员,他不仅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还成功成为了蒋介石身...
原创 清... 历朝历代的辅政大臣,通常都是在老皇帝治下久经考验的重臣。这些人通常因其出色的才干和丰富的经验,在辅佐...
原创 为... 好的,我会根据您的要求重新改写文章,并在其中加入一些细节描述,确保字数变化不大,语义保留原意。以下是...
原创 秦... 文|花影纪实 编辑|花影纪实 谈起“千古一帝”,大多数人心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无疑是秦始皇。 秦...
原创 大... 1955年秋天,刚刚结束大授衔的林维先,怀着满怀期待的心情,乘坐火车一路南下,前往武汉探望他的老上司...
原创 周...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在临终时发出的绝望呐喊。多次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最终总是败下阵来,这让他心...
原创 秦... 秦始皇素有“千古一帝”的美誉,原因在于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然而,秦朝的统治却异常...
原创 美... 这场世纪豪赌:日本制铁2万亿日元收购美国钢铁公司背后的全球博弈 一场看似普通的商业收购,却在全球经济...
原创 管... 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的一位杰出名臣——管仲,因病辞世。 管仲的去世不仅结束了他的个人传奇,也标...
原创 新... 革命时期的风云变幻无常,每一位革命者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生死常常悬于一线,而普通百姓的生活也随时...
原创 北... 你可能听说过杨业,民间故事里称之为“杨令公”。 雁门关一战,他带着几千人马,硬是顶住了辽国几万大军的...
原创 关...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围攻了樊城与襄阳,将这些城池包围得水泄不通。凭借地形的有利优...
跟着文物,穿越到唐朝 本报杭州6月24日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李恬怡) 24日,“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
原创 清... 2014年,曾低调生活了95年的她,横跨三个历史时期,作为清朝贵族血统的最后一位格格,最终闭上了她传...
原创 历... 历史长河中,许多大人物的决策往往决定了时代的走向,有时一个微小的举动便能引发重大的历史变革,改变整个...
原创 惋... 好的,我将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有的语义,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生动和丰富: --- 文/...
原创 开... 万历十七年的状元焦竑曾如此评价明朝初期的开国功臣,他认为这些猛将数量众多,其中最为勇猛的当属开平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