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在西安博物院内,以“一半烟火一半诗”为主题的长沙窑的生活美学展开幕。这里以“烟火”与“诗意”为切入点,集中展出长沙博物馆收藏的188件(组)长沙窑瓷器——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5月24日下午,我来到西安博物院,专门参观了这个展览。走进一层中央的展厅,置身于巨大的窑炉之中,迎面是长沙窑出土的瓷器标本,让人充分感受到“泥与火的艺术”。承载着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经过火的淬铸,柔软化为刚毅。
1.烟火人间:长沙窑的生活温度
长沙窑兴起于唐代,烧造的瓷器贴近民间生活,品类齐全,造型丰富。从饮食器具到文房用品,从雕塑玩具到生活用品,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唐人的日常和匠人的智慧。
这里陈列着长沙窑生产的茶具、酒器、灯盏、枕头、扑满等。其中,长沙窑灯具造型丰富,包括烛台、碗形灯、带流灯等,烛台还可以分为承盘式、铃铛式、兽座式、凤鸟座式、梯级塔座式等。
2.诗意流淌:长城窑的艺术之美
长沙窑成功创烧出青釉、酱釉、白釉、绿釉、黑釉、红釉和窑变釉等多种色釉。同时,在单色釉的基础上,创新出复合釉、双色釉、多彩釉等装饰技法,特别是铜红釉的出现在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长沙窑首创釉下多彩技术,以铁和铜为呈色剂烧出褐、绿、红、蓝四种釉下彩。在瓷器的表面,描绘各种纹饰,包括花鸟、走兽、人物、山水等内容,运用点彩、块彩、条彩、线彩、泼墨、渲染等中国传统书画的笔墨技法。
唐代,诗歌繁荣,无处不在,已经融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目前,在长沙窑的瓷器上,发现一百多首诗歌,以五言诗最为常见,大多数未见于传世文献,包括山水风景、爱情生活、处事哲学、游子情怀、边塞征战、商业活动等。
在这里展出的一件瓷壶上,写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的诗句。此诗用女子的口吻,倾诉对“君”的苦恋,通过简单质朴的话语,表达不能与君相伴终生的遗憾。
3.丝路回响:长沙窑的融合创新
长沙窑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向东销售到朝鲜半岛和日本群岛,向西经过东南亚和南亚,销售到西亚和非洲等地。以湘江为动脉,形成水陆运输网络,长沙、扬州、桂林、宁波等城市成为长沙窑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打捞出水一艘阿拉伯商船,被称为“黑石号”。这里装载着5.65万件长沙窑瓷器,以伊斯兰文化图案装饰的碗为主,见证了公元九世纪中国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作为唐代重要的外销瓷器,长沙窑瓷器的纹饰广泛吸收域外文化因素,包括莲花纹、枣椰纹、狮子纹、摩羯纹、佛塔纹、胡人乐舞、阿拉伯文等。同时,大量使用西亚传入的模印贴花工艺,将泥片粘贴到瓷器上,有半浮雕的立体效果。
在印度神话中,摩羯是水神的坐骑,头似羚羊,尾部像鱼。在长沙窑的瓷器上,常见摩羯纹和云气纹搭配的画面,将印度神话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图案相互融合,被视为“河水之精”和“生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