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步。
今天带来《楚河汉界》系列的第09集。如果你感兴趣,我主页上有视频和图文合集可以查阅哦~
上一篇,我们讲述了陈胜与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虽然他们的起义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年,但在这段时间里,陈胜的许多布局和决策对秦朝末期的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将从六国的视角,回顾秦末时期,涌现的那些英雄豪杰。
赵国能够重振旗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胜的一项战略安排。在陈胜定都陈县,建立“张楚”政权之后,他任命武臣为将军,同时派遣张耳和陈余这两位魏国的名士作为左右校尉,带领三千士兵进攻赵国。回顾陈胜团队的构成,我们曾在《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与刘邦、项羽相比,陈胜输在了哪两个字上?》一文中深入分析过,陈胜的团队缺乏底蕴,这一点今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看看它带来了哪些隐患。
首先,武臣、张耳和陈余这三位人物,实际上与陈胜并无太深的交情。武臣是陈县本地人,在大泽乡起义时并未出场,极可能是在陈胜占领陈县后招募的。换句话说,武臣入职的时间不过一两个月。而张耳和陈余则是魏国的名士,慕名而来,并曾劝说陈胜不要急于称王,但未被采纳。见陈胜不听劝告,张耳和陈余便不再多言,开始劝陈胜派人征服赵地。陈胜虽然有扩展势力的打算,但又并不完全信任这两位,最终让武臣负责主攻,张耳和陈余则做副手。尽管如此,陈胜却只给了三千人,这显然是出于不信任的顾虑。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武臣带领队伍渡过黄河后,河北地区的民众得知这些人是反秦义士,纷纷踊跃参军。结果,武臣很快拥有了几万兵力,而这些人显然并不归陈胜名下,而是归武臣自己。因此,武臣也从一个普通的武将逐步变成了“武信君”。这种情况的发生,正是因为陈胜缺乏可靠的核心团队,最终导致了“新招的员工”背叛老板,自己开公司,扩张领土。
接下来,武臣采纳了谋士蒯彻的建议,不再单纯地强攻,而是采取了边打边招降的策略,迅速取得了三十多座城池。正当此时,章邯大破周文的消息传来,张耳和陈余判断张楚政权难以为继,于是劝说武臣另起炉灶,合力建立新的政权。于是,武臣自立为赵王,陈余任大将军,张耳任丞相,陈胜的布局就此破裂。
陈胜得知此事后,气愤不已,原本打算北上与武臣决一死战。然而,幸得柱国蔡赐的劝解:“现在我们最大敌人是秦朝,去打赵国岂不是为秦军提供帮助?”陈胜深思后,决定暂时放下与赵国的冲突,向赵国表示祝贺,转而联合赵国一同向秦朝发起进攻。
赵国方面,得知陈胜的态度后,并未与之对立,反而利用这一时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此时,赵国的实权人物是张耳和陈余,他们不仅看出了陈胜的固执与战略错误,还早早地脱离了中原战火,迅速在黄河以北建立了自己的基础,最终迅速扩展了赵国的实力。
与此同时,赵国的其他重要举措也值得注意。赵国的建立,实际上是赵王武臣的手下韩广的一次机缘巧合。在攻占燕国时,韩广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最终自己成为了燕王。这一事件,实际上与陈胜的战略失误有很大的关系——武臣的势力扩展过于急功近,导致了韩广的独立行为。
与赵国类似,魏国也受到了陈胜起义的影响。魏国的周市被派去攻占魏地,拿下魏地后,周市想要继续攻占齐国,虽在齐国被击退,但他依然继续坚持在魏地站稳脚跟,并通过立魏国公子咎为王的方式,最终带领魏国走上了复国之路。虽然魏国在短期内并未改变历史轨迹,但周市的决策体现了其对权力传承的远见。
在秦末的这一段时间里,魏国的魏咎为国之栋梁,在即将面临秦军的攻势时,他依然采取了最终为百姓谋取生路的决定——以自焚的方式换取魏国百姓的安全。这一举动,无疑是当时最具悲壮色彩的历史瞬间。
与魏国相比,齐国的历史进程则相对复杂。齐王田儋在陈胜起义后成功复国,带领齐国抵御秦朝侵略。然而,在多次军事冲突后,齐国的政治局势经历了频繁变动,最终田儋的儿子田巿继位,但齐国的历史贡献在整体局势中并不突出。
在秦末的历史大潮中,赵国、魏国、燕国、齐国纷纷浮现,但从根本上讲,楚国的命运依然是最引人注目的。楚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它的地理位置与资源,更在于它能够在关键时刻聚集英杰,汇聚力量。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古语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具象征性的验证。
接下来的故事将更加精彩。英勇的豪杰们即将登场,他们的力量将在这场楚汉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改变整个局势。
请继续关注《楚河汉界》系列,下一集将揭开真正的主角登场篇章!
我是小步,大名“历史步行街”。如果你喜欢这个系列,别忘了转发、评论、点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