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帮你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丰富细节,调整表达,整体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汉朝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英布不过是一个勇猛却缺乏谋略的人物,对汉朝的威胁并不大。
刘邦准备讨伐英布之前,夏侯婴向他推荐了一个重要谋士,这人就是原楚国的令尹——薛公。
薛公为刘邦分析英布可能的三条战略路线:
上策是东进夺取吴县,西攻楚国,继而吞并齐国,占领鲁县,最终控制整个山东地区;
中策则是东攻吴县,西打楚国,同时吞并韩国,攻占魏国,抢夺敖仓的粮草,并封锁成皋的重要交通要道;
下策是向东夺取吴县,向西攻下下蔡,把辎重和财宝迁往越国,自己则逃往长沙。
但薛公断言,英布极有可能选择下策,他还对英布的本质有一番深刻评价:
“布原是骊山的罪犯,一步步爬到万乘之主的位置,皆是为自己利益着想,不顾百姓的未来,也不考虑后世,所以必然出下策。”
通俗地说,就是英布有勇无谋。
正因如此,英布选择了政治意义最小的下策,将财富往南边转移,显示出割据一方而非统一天下的意图。
---
如果刘邦在讨伐英布的过程中战死,接下来的局势将如何演变?
英布作为淮南王,其封地囊括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首府设在今安徽六安,势力范围大致覆盖了今天安徽西南部和江西西北部。
若英布逃往南方,这对汉朝根本不会构成威胁。
汉朝的核心地带是关中、巴蜀、汉中和关东地区的洛阳以西,包括洛阳城。
薛公所说的“上策”其实是在复刻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而“中策”则是重演楚汉战争的局面。
事实证明,英布既不敢采取上策,也未尝试中策,他的格局远不及项羽与刘濞。
刘邦如果死于战场,极可能是意外中箭身亡,汉军不至于大败,纵有败退,也能有序撤退,避免全军覆没。
英布的实力仅限于几个郡的地盘,除非他能够扩张势力,争取更多诸侯支持,否则无法与汉朝抗衡。
英布的力量远不及汉朝,甚至不到汉朝总实力的五分之一。即使在同姓诸侯中王中,也没有谁比他更弱,许多同姓诸侯实力都远超英布。
他的唯一强项是勇猛,但汉朝有不少同样勇猛甚至更胜一筹的将领: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郦商、傅宽、靳歙、孔将军、贺将军等,皆经历过反秦和楚汉战争,经验丰富。
英布虽出身囚徒,但成为诸侯王后渐渐腐败堕落,楚汉战争中鲜少出战,项羽曾让他率军攻齐,他却懒得赴命,甚至被龙且击败,而龙且又被曹参打败,可见英布的战斗力大不如前。
若英布起兵对抗汉朝,他能胜过哪一方?
无论是实力、人才还是战斗力,英布都远逊于汉朝的诸多功臣。
再者,英布叛乱时,所有异姓诸侯王已被刘邦剿灭,剩下的只有燕王卢绾,且卢绾并无反叛意图,仅为自保。
刘邦还重新任命了多位同姓诸侯管理边远地区,英布几乎孤立无援。
我很难看到英布有胜算,最终极有可能被汉朝的这帮功臣彻底击败。
论战场,这些功臣除了敬畏韩信外,对英布轻蔑至极。
《史记·黥布列传》中记载:刘邦召集将领问策,“布反,为之奈何?”众将答曰:“发兵击之,坑杀这小子罢了,他能成什么大事?”
由此可见,汉朝将领对英布的评价极低,认为三个月内必能剿灭他。
---
若刘邦不幸战死,汉朝的权力将如何交接?
有吕后在,权力的交接几乎没有悬念。
吕后有两个兄弟,吕泽和吕释之,虽吕泽已逝,但两人皆曾随刘邦参与反秦和楚汉战争,在军中威望不俗。
此外,吕后的妹夫樊哙是坚定的支持者。
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人也都支持吕后,使得她能够顺利扶持儿子刘盈继承皇位。
戚夫人势单力孤,无法与吕后抗衡。
因此,吕后极可能稳固权力,确保汉朝核心权力的平稳交接。
堡垒往往因内部瓦解而倾覆,刘邦已经为后事做了周密安排,他的意外死亡不会动摇政治稳定。
吕后巩固权力后,只需派遣樊哙、周勃率军围剿英布,曹参、灌婴把守重要军事重镇,不久便能剿灭叛军。
至于其他势力,则难以掀起大波澜。燕王卢绾即便反叛,也因地远难以对中原形势产生实质影响。
---
如果你还想调整某些部分,或者想要更具体的细节,也告诉我!